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息肉患者血清胃功能胃蛋白酶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胃泌素-17(G-17)水平的变化及与Hp感染性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9-2021.8北京燕化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胃息肉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11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PGI、PGII、PGR及G-17水平变化,并进一步将130例胃息肉据病理类型分组(增生性息肉64例、炎性息肉34例、胃底腺息肉22例、腺瘤性息肉10例),比较各组间PGI、PGII、PGR及G-17水平变化,并统计各组的Hp阳性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胃息肉PGI、PGII、G-17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息肉与炎性息肉PGI、PGII、G-17、PG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生性息肉组的G-17水平高于胃底腺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息肉组的G-17水平高于胃底腺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胃息肉Hp阳性率为40.7%;其中增生性息肉组Hp感染率为53.15%,明显高于胃底腺息肉Hp感染率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8 P<0.05);炎性息肉组HP感染率为55.8%,明显高于胃底腺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4 P<0.05);增生性息肉组与炎性息肉组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增生性息肉与炎症性息肉患者血清PGI、PGII、G17水平较高,胃粘膜存在明显炎症刺激,具有临床指导意义,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自动分离机和传统手工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质量。方法将24袋的1U(200ml)红细胞悬液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洗涤制备全自动血液分离机洗涤组和传统手工法洗涤组,对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储存期末溶血率、上清蛋白含量进行检测作比较。结果全自动血液分离机法与传统手工法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全自动血液分离机洗涤法储存期末溶血率和上清蛋白含量低于传统手工洗涤法,其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制备效率提高。结论CompomatG4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制备洗涤的红细胞比传统手工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质量好,可以替代手工法制备洗涤红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宜州市新生儿G6PD缺乏情况。方法运用比值法对新生儿脐带血或末梢血进行检测。结果1640名新生儿中有108例G6PD缺乏,总发生率为6.59%,男婴检出率为8.23%,女婴检出率为4.26%,男性多于女性。结论新生儿早期进行G6PD筛查,对预防新生儿黄疸和溶血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3月-2022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86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分配在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青霉素G钠治疗,分配在观察组的患者给予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治疗。评估疗效结果,具体指标包括:细菌清除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细菌清除率更高(P<0.05);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治疗新生儿感染疗效优于青霉素G钠,细菌清除率及治疗有效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预后判断中血清免疫球蛋白G型类风湿因子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伊始时间与终止时间分别为2020年2月和2022年2月,通过电脑相关程序作用下在该段时间内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入组成员,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实施血清免疫球蛋白G型类风湿因子检测工作并对患者使用来氟米特片进行治疗,对患者最终的检验结果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IgG-RF的阳性率为40.00%;RF阴性患者IgG-RF阳性率为10.00%;ACPA阴性患者中IgG-RF的阳性率为23.53%。结论:对于出现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而言,对其实施血清免球蛋白G型类风湿因子检测,能够对表现为ACPA阴性的患者有着更高的诊断价值,同时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疾病,并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针对纳入100例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对照组(单纯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研究组(玻切术前加用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治疗),各50例,针对患者视力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较术前患者视力明显改善,存在差异(P<0.05),术前无差异(P>0.05)。结论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吉西他滨与奥沙利铂联合全身化疗法预防T1G3高恶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613例T1G3高恶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肿瘤电切术(TURBT)后患者分为两组(1)全身化疗组169例,术后每周用吡柔比星30mg灌注治疗,连续8次,以后每个月灌注1次,持续2年。术后每21天用GC方案化疗,一般4-6个疗程吉西他滨1000mg/㎡第1、8天+奥沙利铂130mg/㎡第2天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2)对照组为444例,术后都每周灌注吡柔比星30mg1次,连续8次,以后每月1次,持续2年。结果随访2~7年,平均4年5个月,其中全身化疗组复发率为10.1%,对照组复发率为37.4%,对照组肿瘤进展率为14.5%,全身化疗组无肿瘤进展。全身化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GC全身化疗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高恶性T1G3期膀胱癌术后复发优于单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GC全身化疗能抑制T1G3高恶性膀胱癌的肿瘤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