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2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中小学教师的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常模,其中人际关系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余都呈现极显着差异(P<0.001);中小学女教师SCL-90测验分值均高于男教师,在抑郁因子得分和阳性项目数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恐怖因子得分上差异较为明显(P<0.01).其它无显着差异(P>0.05);边远地区、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测验分值依次增高.城市和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除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及阳性项目数有显着差异外(P<0.05)。其余差异均不显着(P>0.05)。县镇农村较城市、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测验分值高出明显.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差异极其显着(P<0.001),县镇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焦虑、恐怖因子差异也极为显着(P<0.001)。结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不佳,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较男性稍差。城乡差别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显着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房室结双径路文氏现象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入的诊断房室结双径路相关文氏现象患者27例,分析对比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资料。结果检查结果中顺向型23例,逆向型4例,顺向型主导节律有窦性心律18例,房性异位心律5例。PR间期最大增量变化在0.14~0.39(0.21±0.07)s,快径路顺传PR间期变化在0.15~0.24(0.17±0.06)s,慢径路变化在,0.31~0.63(0.44±0.08)s。逆向型主导节律有右室起搏心律2例以及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2例,RP间期的最大增量变化在0.19~0.23(0.23±0.04)s,快径路逆传的RP间期0.11~0.17(0.15±0.03)s,慢径路逆传的RP间期0.31~0.56(0.44±0.07)s,4例患者心电图均出现单个心室回波,其中有1例不伴RP间期跳跃式延长,其机制为激动经慢径路发生文氏型逆传,随后诱发快慢型AVNRT。结论房室结双径路心电图变化性极强,但是,大部分房室结双径路通过推理性分析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中对小儿腹泻患者采用思密达联合金双歧的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本院近年来共收治小儿腹泻患者172例,采用随机平均分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在保持基础治疗的基础之上,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思密达联合金双歧的方式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思密达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结果在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思密达联合金双歧的方式进行治疗之后,其总有效率为93.0%,而在对对照组患者运用思密达进行治疗之后,其总有效率为74.4%。两组患者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采用思密达联合金双歧的方式对小儿腹泻患者实施治疗,其治疗过程的安全性相对较高,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花解毒口服液解热抗炎药理作用;方法采用耳缘静脉注射啤酒酵母诱导家兔发热模型、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注射0.6%冰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10%蛋清生理盐水所致大鼠足趾肿胀等炎症模型来观察双花解毒口服液解热抗炎药理作用;结果双花解毒口服液小剂量1.7ml/kg组能有效抑制啤酒酵母所致家兔体温升高(P<0.01);双花解毒口服液中剂量0.2ml/20g组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P<0.01),双花解毒口服液大剂量0.4ml/20g组能显著抑制0.6%冰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0.01),双花解毒口服液大剂量4ml/200g组能有效抑制10%蛋清生理盐水所致大鼠足趾肿胀(P<0.05)。结论双花解毒口服液具有显著的解热、抗炎作用,为临床治疗外感风热所致咽喉肿痛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药理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PV分型及高危八型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3月就诊的68例液基细胞学异常患者予以组织病理学、阴道镜检查,将其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予以采集,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HPV14个亚型予以检测,及高危八型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在68例研究组对象中,HPV感染60例,感染率为88.24%,其中,HPV16占55.88%(38/68),而随着患者宫颈病变程度加深,其HPV16感染率也逐渐增加。其次,HPV58为45.33%,HPV33为11.76%,HPV52为10.29%,HPV31为5.88%、HPV18为2.94%,其高危HPV亚型病毒载量跟宫颈病变程度呈正比例关系。结论宫颈病变患者中,感染以HPV16为主,且与宫颈癌联系最密切的为HPV16及HPV18,通过病毒载量分析,能够进一步确诊,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尤为突出。职业倦怠不仅危害班主任的身心健康,对教育事业也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就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成因从学生和家长,社会,学校,教师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应对策略,力求解决这一顽疾,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