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每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做错事情,被人误解,遭遇失败,身陷困境……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抱怨,而且,常常是怨人多,责己少。其实,为人处世,恰恰最需要的是多责己,少怨人,甚至不怨人。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对自责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重以周”,就是责备自己总是很重、很周全、很严格。他又说:“重以周,故不怠。”勇于自责,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就不会放松、懈怠,就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及时改过,不断向上。可见,勇于、诚于、乐于责己方能收获成功,走向完美和强大。

  • 标签: 自强 为人处世 《原毁》 文学家 自责
  • 简介:读历史,看到梁武帝和唐太宗两位帝王不同的“爱心”表现,引人深思。从表面上看,梁武帝是个颇有“爱心”的人物。《资治通鉴》说,梁武帝对同姓的亲族非常亲近宽厚,对朝廷官员也非常优待,他们即使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梁武帝也常是网开一面。梁武帝的弟弟临川王萧宏是个才能低下且贪财的人,既奢侈又暴敛。此人在前方打仗,全军覆灭,但是敛财却很有一套。他有近百间库房,储存了三亿多万钱,还有不计其数的物资。

  • 标签: 爱心 领导者 《资治通鉴》 梁武帝 违法犯罪 唐太宗
  • 简介:古人云:“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历史上,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最终称霸中原;越王勾践多亏范蠡、文种二将相鼎力相助,方能一雪前耻;刘备三顾茅庐觅得诸葛亮得以三分天下。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今时代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尤为显著,作为领导能否识得准人才、带得出人才、用得对人才和留得住人才,乃成败之关键。领导要有一双慧眼,识得准人才。作为领导要想识准人才,应当从细处着手,多渠道辨别人才,多角度查看人才,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一是言谈见思想。从一个人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有没有思想。

  • 标签: 领导者 人才 三顾茅庐 不拘一格 齐桓公 诸葛亮
  • 简介:传统的威慑理论认为,战略威慑目标国决策通常具有理性,所谓理性指决策始终把一个合乎规则的收益-损失计算作为自身政策抉择的基础。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目标国决策的逻辑运算能力常常是有限的,加之威慑运行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逻辑思维的理论形态必定会在现实当中发生偏离。而且在有的场合,直觉比起逻辑思维来说对目标国决策的决策更加具有解释力。因此,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当中,将战略威慑目标国决策的决策思维设定在一种方式上明显偏离实际。

  • 标签: 战略威慑 目标国决策者 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