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用动脉夹夹闭麻醉大鼠双侧颈总动脉致脑供血不足,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后胃酸分泌量的变化。经食道插管向胃内输入生理盐水(37℃,pH=7.0),由幽门插管收集灌流液,每15min收集1个样品,用5mmol/LNaOH滴定灌流液中的H^+分泌量。比较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前45min、夹闭45min期间以及恢复脑供血45min胃酸分泌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期间胃酸分泌量显著增多(由夹闭前的6.06μmol/15min,增加到夹闭期间的7.59μmol/15min,P〈0.01);恢复供血后与夹闭前相比胃酸分泌量无显著变化(夹闭前6.06μmol/15min,恢复供血后5.67μmol/15min,P〉0.05)。这些结果说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可增加胃酸的分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受后装治疗宫颈癌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摘选2018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宫颈癌患者65例,对全部患者均在放疗期间进行综合性护理,观察其结果。结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精细的治疗实施和耐心细致的综合性护理,同时,患者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主动参与护理措施的实施,坚持全程治疗,最终达到了十分满意的疗效。结论:宫颈癌患者的护理和治疗同样重要,综合性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装治疗中多种施源器的Offset值。方法选取插植钢针(Part#083.062)、插植塑料圆针(Part#189.608)、插植塑料尖针(Part#189.601)、多通道施源器软管(Part#110.800)、塑料宫腔管(Part#189.745)、金属宫腔管(Part#110.437)施源器。根据源在荧光胶片放射性成像,确定施源器顶端驻留点位置以及到施源器顶端的距离。在施源器顶端驻留点位置贴铅珠,将施源器置入盆腔体模中进行CT扫描。然后在计划系统中重建施源器,通过调整Offset值使铅珠与施源器顶端驻留点对准,从而得到施源器Offset值。塑料材质施源器由于密度与人体组织接近,施源器顶端难以准确重建,因此利用挡块或者假源重建施源器,得到塑料材质施源器Offset值。根据验证结果分析比较不同施源器Offset值差异。结果不同施源器Offset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插植钢针为-11.4 mm,插植塑料圆针为-4.1 mm,插植塑料尖针为-3.5 mm,多通道施源器软管为0 mm或-5.0 mm,塑料宫腔管为-6.5 mm,金属宫腔管为-7.5 mm。结论为了适应精确放疗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后装中施源器Offset值进行测量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装放疗计划的鲁棒优化方法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已完成治疗的根治性宫颈癌患者20例,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对比常规优化和鲁棒优化计划差异,用DVH和DVH束评估常规优化和鲁棒优化计划的鲁棒性。鲁棒优化方法使用最差剂量分布考虑放疗中不确定因素存在时的剂量,每次优化迭代计算放射源沿人体左右(x轴)、前后(y轴)、头脚(z轴)方向偏移固定值(2 mm)时的剂量分布,再加上放射源位置无偏移情况;每个体元的最差剂量分布是这几种情况中靶区内剂量最低值和靶区外剂量最高值,迭代目标函数通过最差剂量分布计算。结果在没有放射源位置偏移情况下,鲁棒优化HR-CTV D100%均值比常规优化低,而V150%均值比常规优化高(P<0.05)。在考虑放射源位置偏移情况下,对比多种剂量分布的最差剂量学参数,鲁棒优化和常规优化的HR-CTV D100%均值相近,但鲁棒优化的D90%均值比常规优化高(范围0.02~0.03 Gy)(P<0.05)。鲁棒优化增加了膀胱和小肠的D2cm3,直肠剂量随着鲁棒优化中考虑的放射源位置偏移方向的增加而增加。所有患者的常规优化和鲁棒优化的DVH束宽度相近。结论基于最差剂量分布的鲁棒优化不能明显地提升宫颈癌后装放疗计划的鲁棒性,需要其他的方式减小后装放疗中的不确定因素对剂量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徒手腔内联合插植实现影像引导自适应后装(IGABT)相较于传统A点二维后装(CP)剂量学优势,明确其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行全量放疗的宫颈癌患者26例,每例患者行4次后装治疗。治疗时先徒手置入宫腔管及2根插植针,后增加插植针数量并调整方向、深度,分别行CT扫描获得2套图像。勾画高危临床靶区(HRCTV),A点和危及器官(直肠、膀胱及乙状结肠)。在2套图像上分别行CP和IGABT计划设计,并配对t检验、Wilcoxon检验两者剂量参数差异。结果以CP计划的覆盖指数(CI)进行分组,A组(CI≥0.90)包含20个CP和对应IGABT计划,B组(CI<0.90)包含84个CP和对应IGABT计划。A组的HRCTV体积及肿瘤直径明显小于B组(46.7 cm3∶62.1 cm3,P<0.001及3.1 cm∶4.4 cm,P<0.0001)。IGABT显著提高所有及B组D90%及覆盖指数,降低膀胱剂量,减少A组乙状结肠剂量,并改善剂量适形度及均匀性。结论IGABT能提高靶区覆盖、剂量适形度和均匀性,保护危及器官,且对肿瘤较大的患者仍有优势。
简介:对急诊超声显像误诊布夹氏综合征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35岁。既往乙肝病史10a,近期腹胀、纳差、双下肢水肿,4h前突然右上腹疼痛、呕血约1000ml急诊住院。查体:神志欠清,精神萎靡,HR110次/min,BP80/40mmHg,R30次/min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中度指凹性水肿。临床诊断:(1)肝硬化失代偿期伴消化道出血;(2)布夹氏综合征?超声检查:肝右叶厚径8.7cm,最大斜径16.1cm,左叶短小,几乎不能显示左叶结构,肝实质回声增强,光点粗大,门静脉直径1.4cm;胆囊7.9cm×3.2cm,壁厚0.6cm,双边状;脾厚7.2cm,肋下6.9cm,脾静脉直径1.1cm。B超提示:肝脾肿大、门静脉增宽、胆囊水肿、腹水(+)。超声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保守治疗2周,病情未见好转,腹壁静脉曲张加重,B超再次复查:肝脾肿大未见好转,腹水未见减少,肝静脉扩张,第二肝门以下的下腔静脉异常增宽最大内径2.9cm,膈段下腔静脉显示不清,让患者转动体位,右侧位、半坐位探查,可见膈段下腔静脉狭窄,平膈水平可见一模样回声。遂行血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结肠息肉电切加钛夹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经内镜电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钛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同时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息肉治疗过程当中,经内镜电切加钛夹联合治疗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关键词结肠息肉;电切;钛夹;并发症;出血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21-02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病灶的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例行手术夹闭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瘤体残留,均在全麻下行弹簧圈栓塞术,其中2例采用支架辅助。以“residualaneurysm”、“incompleteclipping”及“endovascularcoiling”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网络数据库并筛选相关文献。结果4例残留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采用支架辅助),另一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者瘤颈少量残留,6个月后随访时残留部分消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0篇。结论对于夹闭术后残留的动脉瘤,再次手术夹闭的难度及风险较大;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此类病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