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1 个结果
  • 简介:战国中后期王道与霸道代表了当时既有的两种政治理念,而帝道理念的兴起,则是和黄老道家试图超越王霸之辨的考虑有关。他们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兼采王霸之道的相关主张,尝试建构一种新理念以顺应日趋统一的社会形势。关于帝道的合理性,黄老道家主要是从天道自然的层面进行论说,不同于儒家将王道的基础诉诸仁心,也不同于法家霸道基于功利实用的考虑。在治国方略上,王道观念重贤能轻法制,霸道学说崇法制抑贤能,而帝道理念则是主张贤能与法制二者并重、两相结合,希望通过法制立国与贤能治国这两个维度,共同保障帝道无为的实现。这种兼采王霸之所长的思路在后世政治中有一定的体现,“霸王道杂之”的治理模式与这一理念不乏暗合之处。

  • 标签: 帝道 黄老道家 王霸之辨 合理性 治国方略
  • 简介:佛教是热爱和平的宗教,佛教的和平理念一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以实际行动来具体践行佛教的和平理念,才是我们今天必然的选择。

  • 标签: 和平 佛教 实践 当代 实际行动 宗教
  • 简介:人性理念是每个自然人对其行为进行自律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经》所倡导的人性理念,始终以崇尚个性自然化为合理要素,即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确立人性自由和创造力的合理尺度。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看,《道德经》所倡导的人性理念,有利于排解现代文明所遭遇的困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 标签: 《道德经》 人性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文明 自然环境
  • 简介: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层面的内涵,其提出是我们党把握共享发展规律、聚焦共享发展难题、深化国家治理认识的伟大创举。共享发展理念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其理论依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对共同富裕价值的追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其现实依据则在于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增强人民的福祉与增加各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 标签: 习近平 共享发展理念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康德提出世界历史理念,认为自然目的性引导人类走向公民法治社会,只有在世界公民法制社会中人的能力才能发展完善。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历史理念,指出其核心是一切人的作为人的自由。德国古典哲学的“世界历史是世界法庭”的眼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不容忽视的思想价值。

  • 标签: 德国 古典哲学 世界历史理念 康德 黑格尔
  • 简介: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以来,学术界围绕何为共享发展、共享什么、如何共享发展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界定清楚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即何为共享发展是开展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中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 标签: 全民共享 内涵研究 述评 国内 五中全会 研究成果
  • 简介:农业的祖先神农氏将大豆留给后人,而我们真正懂得珍惜它却是在西化之风渐浓的五千年后的今天.正是基于对它更深入的了解,平凡与神奇这样两个含义相去甚远的词,才同时赠于一粒普通的大豆.

  • 标签: 健康新理念 大豆平凡 平凡神奇
  • 简介:作为落实2014年7月3日中韩两国首脑会谈时达成的两国应加强人文学术交流的共识的年度项目,以中韩两国的人文交流与文化认同性为主题的第一届中韩人文论坛于2015年10月30-31日,在韩国汉阳大学首尔校区的汉阳综合技术研究院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韩国教育部、韩国研究财团共同主办。参加本次论坛的两国学者有二百多人,其中中国学者有90多位,韩国学者有100多位。

  • 标签: 人文论坛 中韩两国 首尔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会 中国学者
  • 简介:本文以提示"三才之道"的意蕴为契入点,通过易儒互动、会通过程的考察,探讨儒家人文哲学的宇宙论根据及其有原创意义的思维模式,又采用中西哲学差异比较的方法,概括出"有机人本"、"宗法群体"、"主观能动"、"道德理性"四项观念,剖析和诠释儒家人文哲学的内容特质和精神价值,进而为合理评价儒家哲学人文资源的现代意义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依据.

  • 标签: 儒家人文哲学 三才之道 有机人本主义 宗法群体主义 主观能动主义 道德理性主义
  • 简介:人际伦理观下的资源物权立法的理论与实践局限,导致了人与资源的紧张关系。资源物权立法应凸现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并具体贯彻生态限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环境权限制以及强化资源物权的生态义务等原则。加强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在我国资源物权立法中的渗透力度,确立有关资源物权立法的一般生态原则,为防止生态伦理成为生态乌托邦,特别应将资源物权的生态义务类型化、内化。

  • 标签: 资源物权 生态伦理 生态义务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问题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周恩来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开创性实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国土绿化、水土治理、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这些思想和实践深刻体现了我国国情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要求,揭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对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周恩来 生态文明 理论 实践
  • 简介:在车轮滚滚声中一觉醒来,窗外天色已经微明,列车早已驶过金华,正穿越山陵下一座又一座的隧道,直奔温州而去。时值2003年的8月,正是古人所云“七月流火”的季节,之所以不辞辛劳,不畏酷暑,甘愿此行,实在是因为温州的名声太诱惑人了。今日有缘,自然不愿错过。借用江湖中人相见时的一句套话:“久闻大名,如雷灌耳,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作为比喻,正是此刻落笔时的心境。

  • 标签: 温州市 道教 民间信仰 宗教政策
  • 简介:从媒介发展角度来看,舆论生态的“泛娱乐化”是媒介产业市场化的结果。从电视到网络,媒介的娱乐功能被过度强调和加速泛化,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对舆论生态的“泛娱乐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成为全民狂欢的数字化舞台,舆论生态“泛娱乐化”态势愈演愈烈。网络舆论生态“泛娱乐化”问题实质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盛行。探寻泛娱乐化舆论生态的治理策略是构建良性舆论环境、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稳固地位的重要议题。

  • 标签: 网络 舆论生态 泛娱乐化 消费主义
  • 简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分别从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协同治理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共中央国务院 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能力
  • 简介:将自然界当作"免费的礼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资本主义通过人为制造商品的短缺来增加私人财富,大自然在私利的驱使下遭到了掠夺性的开采。罗德戴尔悖论所揭示的就是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之间的矛盾关系。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

  • 标签: 财富悖论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资本主义 生态破坏
  • 简介:本文从陈景元美学思想中析出其自然审美观照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推演出陈景元以自然适度为美的审美原则,通过对陈景元自然审美思想的探究和解读,对其彰显的古老生态智慧和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 标签: 陈景元 道教 美学 自然审美 生态智慧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与传统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发展观。它既是发展观,也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以人为本”蕴涵了生态伦理的人本精神,“协调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有着趋同性。科学发展观中折射出的生态伦理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人与自然 生态伦理
  • 简介:<正>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逐渐成为全人类普遍面对和关心的现实问题。由于环境和生态的具体现实问题,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或社会和自然关系思想的研究要比我们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要早得多,深刻得多,而且各种观点、理论纷呈。下面分别述评以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WilliamLeiss)和本·阿格尔(BenAgger)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美国学者霍华德·帕森斯(HowardParsons),德国学者瑞尼尔·格伦德曼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资本主义制度 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研究 福斯特
  • 简介: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决策和社会政策的现实问题,在其深层概念结构上,它还是一个关于生态正义如何建构的政治哲学问题。从现实历史反思的角度看,所谓生态危机的发生本质上是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看,全部生态问题的起源都应该追溯到“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现代规划。因此,对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行反思,需要将整个生态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体制的政治批判,并对“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需要”这一现代规划进行批判性的历史考察,具体涉及三个方面:一种合乎正义原则的自然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及其限度何在?

  • 标签: 政治决策 生态文明 哲学基础 马克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简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事实,不仅威胁着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文试图从伦理学角度解读这一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农村生态环境 伦理向度 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