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的用途及其价值。方法:收治采用两种静脉置管的患者102例,其中采用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CVC)8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18例。从成功率、感染率、舒适度等方面对这两种置管方式进行评价。结果:102例患者共出现感染6例,发生率2.94%;从机械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说,①经锁骨下cvc:患者84例发生的并发症依次为导管滑脱1例(1.23%),误刺锁骨下动脉1例(1.23%),导管异位(误入颈内或颈总或颈前静脉)2例(2.38%),同侧颈肩部或耳后酸胀不适或伴疼痛3例(3.57%);②PICC:患者18例发生的并发症依次为局部疼痛2例(11.11%),局部肿胀1例(5.56%),导管外移和导管阻塞各1例(5.56%)。结论:在肿瘤内科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心静脉置管,可较好地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清除各类风险隐患,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预后,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导管治疗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方法对比观察收治的87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分析非手术治疗组(系统抗凝溶栓组)及手术治疗组(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组)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情况及远期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手术组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均明显比非手术组小(P<0.05);手术组患者的血栓溶解明显优于非手术组(P<0.05);随访十二月手术组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的少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溶栓导管治疗深静脉血栓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患侧肢体周径差,极大提升患者血栓溶解率,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愈率,远期发生血栓后综合征风险降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B超引导下MST(赛丁格)PICC置管是传统PICC置管改良技术,它为静脉输液、全胃肠外营养、肿瘤病人化疗等建立了一条生命通路。PICC穿刺点在外周表浅静脉,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穿刺前的血管定位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对肿瘤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10例行PICC置管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PICC置管操作,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置管专项护理干预。记录两组病例的导管感染、静脉炎、血栓及导管感染的发生情况,对比发生率。在每位患者治疗结束后对护理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两组病例经不同护理方式,实验组的静脉炎、血栓及导管感染发病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专项护理总满意度(98.1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72.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护理非常满意率(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非常满意率(5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PICC置管患者实施专项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显著降低肿瘤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血栓及导管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病率,且能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置管方法与传统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我中心收治的76例PICC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静脉置管方法,研究结局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 结果 觀察组患者渗血程度与量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导管脱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新生儿输液中应用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我院出生的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实验组新生儿输液采取腋静脉穿刺置管法,对照组新生儿输液采取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法,从一次穿刺成功率、3d留置率及不良问题发生率出发比较两组输液方式。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3d留置率及不良问题发生率三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腋静脉穿刺置管在新生儿输液中具备应用优势,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3d留置率明显更高,不良问题发生率明显更低,因而应该在新生儿输液临床方面大力推广“腋静脉穿刺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