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纳入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创建“美丽乡村”也是亿万农民的中国梦,可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符合国家总体构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符合广大民众期盼,意义极为重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组织机制、编制实施等原因造成美丽乡村建设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尤其是农村的公共空间设计,缺乏特色、丧失活力,导致大部分公共空间处于闲置状态。本文旨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为有效和科学合理的设计经验,以青海省大通县大庄村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村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及需求进行了解和总结,以纠正现有公共空间设计的问题为出发点,从村庄自身条件、使用者习惯、场地条件等方面总结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的改进途径和方法。
简介:以笔者近年在上海浦东地区所做的田野调查、浦东川沙道士薛明德先生的口述资料为基础,本文尝试研究清末至解放初期上海浦东乡村道士的概貌。长久以来,这些乡村道士以“家族道士”的形式生存,世代延续着家族的道业。作为浦东地方社会中最主要的“仪式专家”,历史悠久的家族道士常常成为一个社区仪式生活的“主祭司”。通过提供传统的仪式服务与仪式指导,家族道士与社区的庙和村民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主顾关系。另一方面,浦东沿海社区的各个家族道士之间因为互拜法师形成的“师承”关联,以及共同的祖师祭祀、仪式互助等行动,使该地区的家族道士自然地形成一幅地方道士团体的面貌,表达了这些火居于社区之中的乡村道士的一种身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