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盆腔肿瘤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对比其临床疗效,探讨不同手术对盆腔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20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120例盆腔肿瘤患者,根据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分为开腹手术组、腹腔镜手术组和介入手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进行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手术组和介入手术组的复发、慢性盆腔痛发生率高于腹腔镜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98,6.644,P<0.05)。结论 :腹腔镜下盆腔肿瘤手术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有利于患者伤口恢复和盆腔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声带息肉的临床疗效,为声带息肉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声带息肉患者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将58例患者分成两组,支撑喉镜组于纤维喉镜组,每组29例,支撑喉镜组采取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纤维喉镜组采取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支撑喉镜组的总有效率为96.55%,纤维喉镜组的总有效率为65.51%,支撑喉镜组的总有率明显高于纤维喉镜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临床疗效较高,但操作复杂,费用昂贵,而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临床疗效相对较低,但优点是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息肉及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临床预后。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共收治21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根据胸骨柄上缘和病变节段的关系,15例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8例,E级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1.6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1年均获得骨性愈合,无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颈胸段后凸Cobb's角由术前的(30.8±5.7)°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0±2.3)°(P〈0.01);ODI评分由术前的49.7±4.8改善至末次随访的23.1±3.4(P〈0.01)。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平均提高了1.6级,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D级2例,E级19例。结论:对于颈胸段结核,低位颈前入路可以实现病灶的彻底清除。应根据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和病变节段的关系,决定具体的个体化固定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45例于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行腹股沟疝气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2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疝修补术,对25例治疗组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对照组7例患者疼痛,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4例患者病情复发,治疗组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患者病情复发,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疼痛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股沟疝气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病例采用腹腔镜、经阴道手术与开腹手术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什邡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9月至2014年9月采用手术治疗的剖宫产瘢痕妊娠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17例,经阴道手术20例,开腹手术21例。对不同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和经阴道手术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P<0.05),而腹腔镜组与经阴道手术组各项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及经阴道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可以使患者创伤少、痛苦小、住院时间短,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修补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经过腹股沟斜疝、直疝手术的患者200例,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患者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术后随访,比较两组临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45±9)min,对照组为(39±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0.5年至1年,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0%,对照组的复发率为3.0%,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方式操作仔细,解剖清晰,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大型特发性黄斑孔两种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大型特发性黄斑孔(孔直径500~800 μm)82例(82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30例行内界膜剥除术,B组52例行内界膜剥除填塞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孔的闭合率、视力及中心凹的OCT特征。结果术后B组黄斑孔的闭合率为92.3%(48/52),优于A组的83.3%(25/30)(χ2=9.210,P=0.001);术前A、B两组视力(BCVA,logMAR)分别为1.10±0.36及1.17±0.48;术后4 d为1.05±0.37及1.14±0.46,两组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中心凹结构的OCT特征:A、B两组完整型分别为10眼和21眼,萎缩变薄型分别为8眼和24眼,缺失型分别为7眼和3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界膜填塞术可以提高大型特发性黄斑孔的闭合率,较好地恢复中心凹的解剖形态,但在术后视力方面未显示优势。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技巧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椎动脉的保护。方法6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行CT、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根据不同病因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7例,钩椎关节切除减压术8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8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9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12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0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7例。结果全部患者手术经过顺利,疗效满意,总优良率为93.4%。术中误伤2例各1支椎动脉,分别行缝扎及骨块外包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术前应准备必须的显微器械,掌握手术技巧,对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应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