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近期研究发现,肠道在体内的平衡被打破,会导致人体代谢以及免疫系统功能发生紊乱,最终可能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已知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肠道的变化,其中饮食和抗生素暴露是影响肠道的主要因素。从肠道变化的角度出发,采取个性化膳食指导、科学使用抗生素、适当摄入益生元和益生菌等防治妊娠期糖尿病,可能是有效的途径。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胃肠道微生物组 脂肪酸类,挥发性 有益菌种
  • 简介:摘要肠道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具核梭杆菌、消化链球菌以及嗜热链球菌等。目前结肠癌患者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等方式。肠道对结肠癌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肿瘤自身。当肿瘤切除后,肠道仍处于紊乱状态,会影响患者的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因此了解肠道与结肠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从肠道影响结肠癌患者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作一综述。

  • 标签: 肠杆菌科 结肠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肠道准备方式对移植(FM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自愿接受FMT治疗的1 501例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根据FMT治疗前肠道准备情况,分为无肠道准备组(216例)、抗生素预处理组(383例)、肠道清洁组(267例)和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组(635例)。比较各组间FMT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后4周和8周的有效率。在第3个月和第6个月由于疗效下降或无效重复行FMT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再次行抗生素联合清洁肠道的肠道准备方案,分为无肠道准备和肠道准备组,比较两亚组有效率。结果全组男性588例,女性913例,年龄(43.3±13.7)岁,体质指数(20.2±2.1)kg/m2,移植疗程共(3.3±1.7)周。包括便秘564例,克罗恩病157例,溃疡性结肠炎142例,肠易激综合征158例,复发性艰难梭感染(CDI)106例,自闭症84例,放射性肠损伤133例,放射性肠炎133例,非CDI慢性腹泻60例,其他155例。4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1%(467/1 501),其中呕吐41例(2.7%)、恶心91例(6.1%)、腹泻49例(3.3%)、腹痛41例(2.7%)、腹胀79例(5.3%)、咽喉部疼痛72例(4.8%)、头晕38例(2.5%)、发热51例(3.4%)、肺部感染3例(0.2%)以及肠源性感染2例(0.1%);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4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MT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63.5%(902/1 420);无肠道准备组FMT有效率为57.6%(114/198)、抗生素预处理组为64.2%(231/360)、肠道清洁组为60.2%(154/256),抗生素预处理联合肠道清洁组66.5%(403/606),4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59,P=0.084)。FMT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为61.3%(729/1 293);无肠道准备组有效率为54.0%(88/163),抗生素预处理组为62.2%(202/325),肠道清洁组为57.4%(132/230),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组为64.4%(370/575),4组间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0,P=0.003);其中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组及抗生素预处理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无肠道准备组(分别为χ2=5.789,P=0.016;χ2=10.117,P=0.001)。亚组分析中,第3个月重复FMT治疗结束4周随访发现,无肠道准备组与肠道准备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184/306)比61.5%(115/187),χ2=0.091,P=0.763]。在第6个月重复FMT治疗结束4周随访发现,无肠道准备组有效率明显低于肠道准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4%(89/173)比61.2%(161/263),χ2=4.229,P=0.040]。结论FMT治疗安全有效,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的肠道准备方案可提高FMT总体疗效。对疗效下降需FMT重复治疗的患者,3个月内再次行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方案对FMT有效率无明显影响,但在第6个月,再次的肠道准备是必要的。

  • 标签: 菌群移植 肠道准备 抗生素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肠道及其代谢物与肿瘤发生、炎性肠病、肠道放射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源于核事故调查、临床研究、动物模型探索等多种证据证实,肠道及其代谢物可作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暴露水平与严重程度的生物标记物。本文综述肠道及其代谢物与肠道受照剂量、放射损伤的关系,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肠道菌群 代谢物 放射损伤 生物标记物
  • 作者: 喇雪娜 郑华军 苏怡 全哲学 张玉 武常倩 陈维怡 宋和青 尹东晓 蒋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少卫生教研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计划生育药具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口腔科,上海 200031,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 201821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孕前与孕晚期女性口腔的特征及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参与复旦孕前队列研究并随访至孕晚期的55例女性。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55例女性、共110份(孕前与孕晚期各55份)唾液样本,并进行特点的相关因素分析。α多样性指数在孕前与孕晚期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不同特征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以置换多元方差分析比较β多样性差异;采用LEfSe 1.0软件以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值法分析标志性口腔微生物。结果(1)与孕前相比,孕晚期口腔Ace指数降低[730.64(632.40~911.00)与661.14(578.15~752.85),T=1 077.000,P=0.010],β多样性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12.539,R2=0.104,P=0.001);孕晚期口腔单糖门G3属(Saccharibacteria_TM7_G3)、普雷沃_7属(Prevotella_7)、Absconditabacteria_SR1_G1属、卟啉单胞属(Porphyromonas)、瘤胃UCG014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4)、普雷沃属(Prevotella)、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普雷沃_2属(Prevotella_2)、拟普雷沃属(Alloprevotella)、微单胞属(Parvimonas)、Solobacterium属、缠结真杆菌属(Eubacterium_nodatum_group)丰度更高(P值均<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时,收入水平较低者、饭后或甜食后及时漱口者Shannon指数较低[分别为5.44(5.08~5.77)与5.75(5.44~6.12),5.36(4.91~5.48)与5.72(5.44~6.05),U值分别为219.000和374.000,P值均<0.05]。结论孕前与孕晚期女性口腔结构存在差异,孕晚期口腔致病菌及机会致病菌显著增加。

  • 标签: 口腔 微生物群 妊娠末期 RNA,核糖体,16S 序列分析,RNA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以近年来的研究文献为基础,讨论了尿路定植异常与前列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提出免疫调节机制的紊乱与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诱发前列腺癌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细菌 尿道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的影响。方法2019年3月至9月,选取115只SD大鼠(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建立肝硬化模型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方式分为模型组、BMSCs组及小檗碱组,分别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BMSCs及小檗碱灌胃处理,另选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后处死各组大鼠,苏木精-伊红(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与总胆红素(TBI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层黏连蛋白(LN)含量变化;采集各组大鼠粪便标本,对细菌16S rDNA基因V3~V4区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进行高通量测序,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BMSCs组大鼠肝组织Ishak评分及分期[(4.00±0.63)分、4.50±0.55]均低于模型组[(7.83±0.75)分、5.8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3、1.333,P<0.05);BMSCs组大鼠血清ALB含量[(29.65±1.38) g/L]高于模型组[(22.76±2.67)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2,P<0.05);TBIL及LN的含量[(3.09±0.25) μmol/L、(45.19±1.86) ng/ml]均低于模型组[(10.75±1.14) μmol/L、(56.69±2.0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8、11.497,P<0.05);BMSCs组大鼠肠道中脱硫弧菌科及脱硫弧菌属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梭科及梭状芽胞属丰度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BMSCs移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其肠道有关。

  • 标签: 肝硬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檗碱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老年人肠道多样性随年龄变化的特点。方法招募9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进行分组,其中<60岁(中青年组)为基线对照Age A组,年龄≥60岁者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Age B、Age C、Age D、Age E 4组。采集研究对象粪便样本,提取DNA,采用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16S rDNA V3~V4高变区进行扩增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老年人群肠道和功能基因的差异。结果在门水平上,不同年龄组肠道群组成包括厚壁门、拟杆菌门、变形门、放线门4个主要门,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厚壁门,占60%以上,其次为拟杆菌门;从属水平上,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随着年龄增加丰度不断降低。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老年人肠道的丰度较高,均匀度较好,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性;但是β多样性分析发现,Age A组和Age B组群落结构组成差异较大;Age B组和Age C组群落结构相似性最高。结论从中青年过渡到60岁以上,肠道的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在60~80岁趋于相对稳定,年龄超过80岁其结构再次发生变化,老年人慢性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多发可能与Faecalibacterium的降低有关。

  • 标签: 老年人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PICRUSt功能预测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常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如肠道功能损伤和改变。TBI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是导致肠道改变的因素之一。肠道屏障Paneth细胞分泌的多种抗菌肽是维持肠道稳态的关键因素。TBI后Paneth细胞功能失调可能是导致肠道改变的因素之一。笔者就TBI致肠道改变的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TBI致肠道改变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肠道菌群 Paneth细胞
  • 简介:摘要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不是所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可促进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产物紊乱是主要的作用机制。肠道及其衍生的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调节肠道可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肠道菌群 代谢产物 失调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我们往往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以脾曲为界,将结直肠癌分为近段结直肠癌和远段结直肠癌,不同发生部位的结直肠癌具有不同的特征。肠道与宿主的健康息息相关,有关肠道和结直肠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不同发生部位结直肠癌与肠道关系的研究,发现近段和远段结直肠癌在肠道方面,尤其是结直肠癌相关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微生物群
  • 简介:摘要唾液酸沉积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神经氨酸酶1(NEU1)基因突变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笔者现围绕唾液酸沉积症的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减少对该病的漏诊误诊。

  • 标签: 唾液酸沉积症 眼底樱桃红斑 进行性肌阵挛 癫痫
  • 简介:摘要小唾液腺肿瘤是头颈部较为少见的一类肿瘤,分布广泛,病理多变,相较于以腮腺肿瘤为主的大唾液腺肿瘤,此类疾病目前关注较少,缺乏相关的大样本随机化临床试验,虽然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具体的诊治方案仍待进一步商榷。本文总结归纳近5年小唾液腺肿瘤的相关诊治进展,尝试为进一步精确诊治小唾液腺肿瘤提供相应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机械治疗同期全身辅助应用抗生素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患者第一磨牙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口内牙周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的23例GAg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未用药组[12例,年龄(24.5±3.3)岁]和用药组[11例,(26.5±4.0)岁],未用药组进行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用药组洁治后口服阿莫西林和甲硝唑1周,再行刮治和根面平整术。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和6个月分别进行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和唾液、集合龈下斑(来源于4颗第一磨牙近中颊侧位点)采集,治疗后2周仅采集唾液。应用PCR方法检测样本中8种牙周致病微生物并对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牙龈卟啉单胞(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Tannerella forsythia,Tf)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第一磨牙近中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用药组治疗后2、4和6个月探诊深度[分别为(4.21±1.50)、(4.00±1.54)、(3.84±1.89) mm]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分别为(5.29±1.27)、(5.30±1.34)、(4.98±1.36) mm](P<0.05)。用药组治疗后不同时间龈下斑(治疗后2、4和6个月Pg、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和唾液中Pg、Td和Tf含量(治疗后2、4和6个月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Pg分别为16.3、59.6和22.4 ng)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未用药组唾液中Td和Tf含量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龈下斑中Td和Tf含量仅在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结论机械治疗同时辅助全身应用抗生素能更好地降低第一磨牙的探诊深度,控制GAgP患者唾液和龈下斑中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的含量,疗效可以维持到治疗后6个月。

  • 标签: 侵袭性牙周炎 抗生素 微生物 龈下菌斑 唾液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致盲的首要原因,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人体肠道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总结了肠道和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肠道参与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以及未来对肠道和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研究前景。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肠道菌群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胃黏膜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8年1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Hp感染的5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下表现及病理分为慢性胃炎组及十二指肠溃疡组,提取胃黏膜DNA,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分析两组间α多样性差异和β多样性差异,比较两组在各分类水平相对丰度变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57例患儿中慢性胃炎组42例[年龄(9.3±2.8)岁,男22例、女20例]、十二指肠溃疡组15例[年龄(11.1±3.3)岁,男9例、女6例]。慢性胃炎组胃黏膜α多样性指数中Chao指数和ACE指数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溃疡组(217±50比183±64,t=2.088,P=0.009;218±47比192±76,t=1.566,P=0.016),β多样性指数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可显著区分两组(相似比分析R=0.304,P=0.028)。主要的属中慢性胃炎组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有6个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普雷沃属[0.190%(0.008%~1.983%)比0.021%(0.005%~2.398%),Z=-2.537,P=0.011]、拟普雷沃属[0.097%(0.010%~0.813%)比0.015%(0.003%~0.576%),Z=-2.492,P=0.013]、嗜血杆菌属[0.109%(0.004%~0.985%)比0.014%(0.004%~0.356%),Z=-2.900,P=0.004]、奈瑟菌属[0.074%(0.004%~0.999%)比0.024%(0.003%~0.255%),Z=-2.718,P=0.007]、链球菌属[0.166%(0.008%~1.869%)比0.045%(0.006%~0.879%),Z=-2.537,P=0.010]和微杆菌科的一个未分类属[0.214%(0.060%~1.762%)比0.117%(0.010%~0.954%),Z=-2.120,P=0.034]。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在属水平十二指肠溃疡组胃黏膜只有普雷沃属显著富集(LDA=2.90,P=0.010),而慢性胃炎组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及嗜血杆菌显著富集(LDA=2.83、2.82、2.79,P=0.011、0.007、0.004)。结论Hp感染时十二指肠溃疡组与慢性胃炎组胃黏膜差异明显,Hp可能与胃黏膜改变共同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十二指肠溃疡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摘要随着肠道相关研究的深入,目前发现肠道可参与调节胰腺生理功能,并且与胰腺炎及胰腺癌的发病存在相关性。本文围绕肠道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 简介: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认为其发病是基因、衰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的肠道在物质代谢、食物消化和营养素吸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肠道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在维持老年人群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样且健康的肠道可以防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肠道的改变可能导致ALS的发生和进展,其机制可能包括破坏肠道屏障、产生毒素、诱发炎性反应、导致代谢紊乱等。基于肠道的治疗方案可能会为AL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肠道菌群 菌群失调
  • 简介:摘要肠道稳态失调受到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脂饮食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可能通过影响肠道代谢产物,破坏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以及诱发肠道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肠道稳态失衡,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发生。该文对近年来高脂饮食通过代谢产物对肠道稳态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高脂饮食 菌群代谢产物 肠道稳态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
  • 简介:摘要人类肠道中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与宿主共存以维持体内平衡。通过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分析,肠道结构、多样性失衡,某些细菌的成分、代谢产物以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在多病共存的老年人群中,肠道微生物是影响衰老相关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老年人治疗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从老年人群的肠道群组成、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常见老年人疾病菌特征、致病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基因组学 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