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移植修复足部复合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7例足部复合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0~73岁[(38.9±16.3)岁]。前足复合缺损5例,中足1例,后足1例。跖骨缺损9块,内侧楔骨缺损1块,跟骨缺损1块。创面缺损面积为6 cm×5 cm~70 cm×35 cm。Ⅰ期行股前外侧移植、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观察成活、并发症情况。Ⅱ期行骨水泥取出,诱导膜内植骨。观察植骨间隔时间、骨愈合时间。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2~54个月[(33.8±9.7)个月]。Ⅰ期术后7例成活臃肿3例;1例后足跟骨复合缺损术后反复感染,予以清创处理。Ⅱ期植骨6例,植骨间隔时间2~4个月[(2.8±0.9)个月];骨愈合时间3~7个月[(4.7±1.2)个月]。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3~92分[(82.1±8.7)分],与术前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1例,良5例,中1例。术后1块跖骨骨不连,其余8块植骨均顺利愈合。结论膜诱导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移植是修复足部复合缺损的有效方法,能较好地修复软组织和骨缺损,恢复良好的行走功能。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膜诱导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修复手指C形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修复手指皮肤C形缺损患者12例。缺损创面大小为1.8 cm×2.7 cm~3.3 cm×5.5 cm,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6.7 cm,C形缺损的形状均大于1/2周径,不超过4/5周径。5例供区直接缝合,7例予植皮。结果术后全部存活,9例未出现血管危象,2例出现远端淤紫,拆除缝线后缓解,3 d后淤紫逐渐褪去,1例手术当晚出现动脉危象,经过处理最终存活良好。所有病例供受区均未发生感染。术后随访时间为1.5~27.0个月,平均11.5个月。缝合神经者感觉功能恢复较好,两点分辨觉达8~11 mm;未缝合神经者恢复差,两点分辨觉15~25 mm。8例供区愈合后遗留线性瘢痕,无明显疼痛不适,4例供区取全厚片移植,植皮均成活良好。部分患者早期供区少许麻木感,半年后均好转。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5例,良5例,可2例。结论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修复手指C形缺损,虽然需要吻合血管,但是对供区损伤小、受区外形较满意、功能恢复快,是一种修复此类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患者长期随访满意率高。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皮肤缺损 组织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0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80例,依据软组织修复方案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带蒂锁骨上动脉,B组采用胸大肌肌。回顾性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创面恢复效果、存活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围术期指标面积、制备时间、修复时间比较,t=0.161、0.221、0.328,P>0.05。术后6个月,两组语言功能功能、吞咽功能评分高于术前(P<0.05),且A组相应值高于B组(t=2.476、2.304,P=0.015、0.024)。术后6个月,A组创面修复效果评分高于B组(t=2.648,P=0.010)。术后72 h,两组存活率比较,χ2=0.180,P=0.671。术后1个月,A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χ2=4.501,P=0.034)。结论带蒂锁骨上动脉与胸大肌肌均可用于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带蒂锁骨上动脉修复后美观度较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 标签: 口腔 锁骨上动脉皮瓣 胸大肌肌皮瓣 术后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的切取技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运用逆行跟踪穿支血管、四面解剖方法切取腹股沟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47例,缺损面积2 cm×2 cm~16 cm×8 cm,切取面积为3 cm×2 cm~18 cm×9 cm。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微信随访,观察了解创面愈合情况及外形、血运、质地、供区瘢痕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例于术后第2天出现肿胀,边缘瘀紫给予及时拆线清除血肿后2例逐渐缓解改善,还有2例危象探查后瘀紫改善,二期扩创重新缝合伤口,愈合时间稍长,余43例顺利成活。本组术后均随访,其中门诊随访35例,微信视频、图片随访12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0个月。无明显臃肿,色泽、质地良好,无溃疡发生。无瘢痕挛缩,修复区域关节功能良好,感觉恢复欠佳。供区愈合良好,髋、膝关节活动良好。结论运用逆行跟踪穿支血管、四面解剖方法切取削薄的腹股沟体区穿支操作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对手、足创面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股沟皮瓣 切取技巧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殊形式桡侧副动脉穿支修复手指复杂创面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20年3月,采用桡侧副动脉分叶、嵌合或分叶-嵌合穿支分别修复手指的多个创面20例,均合并骨质缺损,切取分叶穿支7例,嵌合穿支12例,分叶-嵌合穿支1例,共28个和13个骨,面积为9.5 cm×4.0 cm~4.0 cm×2.0 cm,骨大小为1.5 cm×0.6 cm×0.6 cm~2.5 cm×1.0 cm×0.6 cm,供区均直接闭合。术后定期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进行修复手指的功能及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术后27个完全成活,无感染;1个出现静脉危象,部分坏死。随访3个月~3.5年(平均17.5个月),无臃肿,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患者对手指外形满意,移植骨与指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感觉恢复至S4有8个、S3有16个、S2有4个;手部功能评定优12例、良8例。结论特殊形式桡侧副动脉穿支设计形式多样,血供可靠,可同时进行多个创面和骨组织的修复,是一种修复手指复杂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嵌合穿支皮瓣 分叶穿支皮瓣 桡侧副动脉 手指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组织灌注实时探测仪(O2C)术后监测游离灌注状态的效果及其预警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完成的20台游离移植手术,收集术后使用O2C监测获取的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血流量和流速等数据,并记录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O2C预判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进行归纳分析。结果O2C监测发现共4例游离存在灌注异常。经及时处理后2个血供完全恢复,完全成活;1个灌注改善,远端轻度血运障碍,表皮脱落,尖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个发生部分坏死,经二次手术后愈合。其余未出现并发症,O2C预警准确率为100%。结论O2C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灌注评价设备,其预警游离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高,在外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游离皮瓣移植 皮瓣灌注 组织灌注实时探测仪
  • 简介:摘要外科技术是显微外科医生常用的外科技术,是创面修复的主要技术手段。新时代做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是满足民众创面修复治疗的需要,是助力健康中国的一份力量。

  • 标签: 皮瓣外科 年轻医生 显微外科 素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的游离足底内侧动脉(MPAF)修复拇指和手指指腹创面的疗效。方法2020年11月-2022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手外科采用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的游离MPAF修复10例(10指)拇、手指指腹缺损,其中切割伤3例,电锯伤2例,挤压伤2例,撕脱伤3例。损伤指别:示指4指,拇指3指,中指2指,环指1指。入院后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足底内侧动脉走行情况,急诊行游离MPAF修复指腹缺损,供区取植皮覆盖。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2.5 cm~3.0 cm×4.5 cm,切取面积2.5 cm×3.0 cm~3.5 cm×5.0 cm。由同一组医生进行门诊随访,评估术后效果,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0例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的游离MPAF全部成活,移植后的色泽、质地、厚薄与指腹匹配,外观逼真,不需要二期行修薄,其中2例远端出现水疱,抽液换药后愈合。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TPD为4~7 mm;供区全厚片移植成活良好;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结果优8例,良2例。结论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的游离MPAF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血供可靠,质地优良,外形美观。

  • 标签: 足底内侧动脉皮瓣 拇指 手指 指腹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随访指根部逆行岛状修复指腹后的感觉恢复情况,为探讨重建指腹的最佳术式提供参考。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47例行指根部逆行岛状修复指腹缺损的患者进行感觉随访。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20例,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27例。面积为3.0 cm×2.5 cm~1.5 cm×1.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感觉分级(S0~S4)、两点分辨觉。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6、9、12个月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至术后30个月,平均(15.3±0.3)个月。术后12个月感觉恢复情况:S1 6例,S2 6例,S3 28例,S3+ 7例。其中31例超过12个月以上的系统随访,感觉分级结果在12个月以后无明显进展。S3+的7例患者两点分辨觉为9~15 mm,的面积为1.5 cm×1.0 cm~1.8 cm×1.3 cm。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4例,测得两点分辨觉为11~13 mm,面积为1.5 cm×1.0 cm~1.5 cm×1.5 cm。结论指根部逆行岛状在修复术后30个月内,感觉较难恢复到S4,小面积的感觉恢复更好,缝合指固有神经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对感觉恢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随访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游离趾腓侧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失的临床体会。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趾腓侧移植修复20例指腹缺失患者。创面缺失面积为1.5 cm×2.0 cm~2.0 cm×3.5 cm,切取大小为1.8 cm×2.5 cm~2.5 cm×4.0 cm。直接关闭供区或游离片植皮修复供区。术后随访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本组中19例顺利成活,1例术后第2天发生血管危象,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3个月各指间关节恢复正常活动度,术后6~12个月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分辨觉为5~9 mm。供区无功能影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16例,良3例,可1例。结论指腹皮肤软组织缺失的患者采取游离趾腓侧移植修复,供受区组织结构相近,不仅可重建指体外形及精细感觉,而且供区隐蔽、损伤小。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指腹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囊肿切除、骨赘咬除、V-Y覆盖创面治疗手指黏液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20年2月,我们对21例22指黏液囊肿患者采用囊肿切除、骨赘咬除、V-Y覆盖创面治疗,术后观察肿物复发、存活、伤口愈合、感染、疼痛及关节活动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38个月,平均22.5个月,均无复发,全部存活,伤口Ⅰ期愈合,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度改善,由术前45°~75°(平均68.4°),恢复至术后50°~82°(平均72.2°);疼痛减轻,VAS由术前4.2±0.4降至术后3.4±0.2。术后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度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囊肿切除、骨赘咬除、V-Y覆盖创面是治疗手指黏液囊肿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黏液囊肿 外科皮瓣 骨赘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背阔肌修复四肢创面时远端部分坏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应用游离背阔肌修复四肢创面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是否发生部分坏死为结局指标,以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身体质量指数(BMI)、肢别、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值、创面是否合并感染、面积、血管吻合方式、吻合血管动静脉比例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9例游离背阔肌中有13例远端发生部分坏死,坏死面积5 cm×7 cm~10 cm×7 cm。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认为游离背阔肌术后远端部分坏死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血红蛋白、受伤至手术时间、面积、创面合并感染与动脉血管吻合方式。结论年龄、血红蛋白、受伤至手术时间、面积、创面合并感染与动脉血管吻合方式是导致游离背阔肌术后远端部分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及时纠正贫血、控制感染、术后早期修复创面、通过内增压等方式增加远端供血是促进远端存活的有利措施。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相关因素 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上臂外侧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应用游离上臂外侧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46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6例,年龄23~64岁。总结大小、血管蒂的长度、血管直径、穿支数量、存活率、供区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疗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大小5.0 cm×3.5 cm~15.0 cm×7.0 cm,血管蒂长度(8.15±1.42)cm,动脉直径(1.20±0.41)mm,静脉直径(2.15±0.52)mm,穿支数量1~4支(平均2.6支),供区切口均一期拉拢缝合。2例患者术后出现动脉吻合口血栓,予以清除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抢救成功。3例坏死,成活率为93.5%(43/46)。46例患者均未行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4 d。随访时间6~24个月,患者术侧肘关节及腕关节活动正常,上肢肌力无影响。结论上臂外侧制备简单、切口隐蔽、成活率较高,是修复口腔癌术后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选择。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口腔癌 外科皮瓣 上臂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取自示指桡背侧和拇指尺背侧的双旋转治疗先天性扣拇畸形方法,评估这种皮设计对开大虎口、松解拇指掌指关节掌侧皮肤挛缩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治疗的先天性扣拇畸形患儿资料。术中设计示指桡背侧长三角形,转位后主要用于开大、加深虎口;取拇指尺背侧三角形,转位后主要用于覆盖掌侧缺损皮肤。根据肌腱发育异常及肌肉挛缩情况,分别行不同程度的拇短伸肌腱紧缩或重建,以及拇指内在肌松解。术后石膏固定1个月,随后开始规律的手功能康复锻炼。术后随访存活情况及供区愈合情况,评估虎口开大和掌侧皮肤软组织松解的效果及拇指功能,并进行患儿父母满意度调查。结果共纳入先天性扣拇畸形患儿10例,平均年龄26个月(11~36个月),共11只患手,左4只患手、右7只患手。所有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拇指掌指关节掌侧软组织挛缩,虎口窄小。术后随访10.2个月(4~24个月),所有转移成活,未发生边缘坏死。虎口开大及掌侧软组织挛缩松解效果满意,拇指外展及掌指关节背伸角度获得明显改善(掌侧外展平均42°,范围38°~43°;主动背伸角度平均1.6°,范围-5°~10°)。患儿父母对拇指和虎口外观及手功能总体满意率为100%。结论双指背侧方旋转切取简单,可有效起到加大、加深虎口,覆盖掌侧皮肤缺损的作用,是先天性扣拇畸形手术中修复的可靠方法。

  • 标签: 手畸形,先天性 拇指 外科皮瓣 扣拇畸形 旋转皮瓣 虎口挛缩 拇指掌侧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选择局部Ⅰ期修复鼻翼部分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大连市中心医院38例鼻翼区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痣5例,交界痣8例,基底细胞癌21例,毛发上皮瘤3例,鼻翼沟瘘管合并感染1例。采用局部麻醉为主的手术治疗,术中行冰冻病理学检查确诊并确定安全缘。所有患者均无鼻翼软骨浸润。鼻翼病灶切除后的缺损面积在1.0 cm × 1.0 cm~3.0 cm × 2.5 cm。根据鼻翼缺损的位置、大小,按照美学要求设计局部,Ⅰ期修复术区缺损。其中,采用带蒂鼻唇沟修复15例,改良菱形修复10例,鼻唇沟旋转修复6例,V-Y推进修复5例,双叶修复2例。结果1例术后因压迫包扎过紧导致血运障碍,1例术后感染,2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延期愈合;其余患者均愈合良好。所有成活,无面部畸形,美容效果良好。结论鼻翼部分缺损的Ⅰ期修复,需要按照鼻面部的美学要求,因病而异,因医者经验而异,进行个体化选择,达到兼顾修复缺损和美容的目的。

  • 标签: 鼻翼缺损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固定托装置在腹部修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手外科收治的47例手部组织缺损行腹部修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术后使用自行设计的固定托装置进行护理。对2组患者腹部的伤口愈合情况、术后伤口撕裂情况、术后蒂部溃疡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伤口一期愈合7例、二期愈合16例,观察组伤口一期愈合18例、二期愈合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368,P<0.01)。对照组伤口撕裂发生率为26.1%(6/23),观察组为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177,P<0.05)。对照组蒂部溃疡发生率为69.6%(16/23),观察组为33.3%(6/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170,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8 ± 8.4)分,观察组为(90.4 ± 6.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640,P<0.01)。结论腹部术后使用固定托装置有助于伤口愈合,减少伤口撕裂和蒂部溃疡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 腹部皮瓣 伤口愈合 伤口撕裂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以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为目标,探讨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整复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1年4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34例烧伤后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男13例、女21例,年龄12~54岁),其中单纯颏部受累者4例、单纯颈部受累者7例、颏部和颈部均受累者23例。瘢痕面积48~252 cm2。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扩张进行手术治疗,治疗遵循修复色泽与厚度匹配(match)、亚单位美学特征重构(reconstruction)、按整形原则设计切口(incision)和预防手术切口瘢痕(scar)的“MRIS”原则。Ⅰ期埋置额定容量为80~400 mL长方形或肾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常规扩张至扩张器额定容量的3~5倍。Ⅱ期行瘢痕切除+切取扩张修复继发创面,将供区直接缝合。记录扩张器的扩张倍数(计算平均值)、采用类型、局部美学形态重构情况、术后切口外观与成活情况及随访观察的供受区情况。结果34例患者埋置扩张器的平均扩张倍数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3.82倍。3例患者采用单纯扩张局部带蒂、19例患者采用单纯扩张肩胸部穿支带蒂、10例患者采用扩张局部带蒂联合扩张肩胸部穿支带蒂、2例患者采用扩张局部带蒂联合扩张胸廓内动脉第2肋间穿支游离。瘢痕切除后,重构下唇形态和颏唇沟者10例、重构下颏突起和延长下颏长度者16例、重构颈颏角和下颌缘轮廓线者28例。手术切口较为隐蔽,多数位于颏部和颈部亚单位自然交界或转折处;颈部垂直方向切口呈Z字形或鱼尾状。34例患者术后扩张成活,其中8例患者扩张术后1~3 d出现远端边缘或尖端少许坏死,换药后愈合。随访3~18个月,扩张色泽、厚度与颏颈部皮肤差异小,颏颈部美学形态显著改善,手术切口瘢痕增生较轻。结论基于“MRIS”原则采用扩张整复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有利于提升手术质量,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 标签: 瘢痕 扩张术 外科皮瓣 颏颈部 美学修复 “MRIS”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胸三角修复儿童面颈部病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于2007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89例面颈部病损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56例,女33例;年龄分布为5~6岁4例,7~14岁40例,15~18岁45例。所有患儿中,热力烧伤80例,化学烧伤1例,植皮术后效果不佳2例,创面感染2例,血管瘤治疗(放疗+手术)后的瘢痕2例,面部巨痣1例,皮脂腺痣1例。患儿病程为0. 5~17. 0年。所有患儿均采用扩张胸三角带蒂转移修复的手术方法。结果所有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共埋置113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一期术后16例出现并发症,共20个扩张器。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共10例(包括4例双侧埋置扩张器患儿),14个扩张器,仅1例埋置双侧扩张器后发生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将扩张器取出终止手术治疗,余9例的感染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并满足进行二期手术的条件。其余的并发症包括:4例扩张器外露、1例血肿、1例切口裂开。除1例终止手术治疗的患儿外,余88例患儿共111个经扩张器扩张后的胸三角均顺利进行二期手术,转移的颜色、质地与相邻部位正常皮肤匹配良好,无挛缩及色素沉着发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扩张胸三角带蒂转移修复术是治疗儿童面颈部病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 标签: 瘢痕 扩张术 胸三角皮瓣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菱形(Limberg)转移修复与直接缝合治疗藏毛窦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及普通外科收治76例,男69例,女7例;年龄16~40岁,平均22岁。用Limberg转移修复与直接缝合两种手术方法,其中37例为菱形切除后Limberg转移;39例为直接缝合术。术后随访1~2年,分别就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率4项指标进行统计检验。结果Limberg组和直接缝合组手术时间均1.5 h,住院时间均15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mberg组37例患者中35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2例出现皮肤开裂及感染等并发症;直接缝合组39例患者,16例未出现并发症,23例出现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239, P=0.000)。Limberg组37例仅1例复发;直接缝合组39例有9例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921, P=0.000)。结论Limberg转移术治疗藏毛窦切口愈合好、并发症少、复发少。

  • 标签: 藏毛窦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Limberg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