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频度高、强度大、时限长,带给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创伤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文章依据心理创伤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特点,研究了辅导员心理创伤的识别和分类,探寻了辅导员恢复心理创伤的内在动力,提出了心理创伤的预防对策和干预对策。

  • 标签: 高校辅导员 危机事件 心理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创伤性骨科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方法:此次研究中,共计利用100位医学实习生参与实验,按照年级不同,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其中50位为2019级学生(对照组),另外50位为2020级学生(研究组)。要求两组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区别,前者采用传统模式,后者采用基于3D打印技术的模拟模式。在教学工作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从学生自我知识认知评估情况、理论及实操成绩等角度对两组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评析。结果:调查两组学生在自我知识认知能力评估方面的情况,从评分水平来看,研究组的学生整体评分水平要高于对照组(P<0.05)。且统计两组学生经差异化教学后的理论、实操考核成绩,研究组学生的成绩得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复杂创伤骨科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3D打印技术的模拟教学模式,可以取得不错的教育效果,不仅学生的自我知识认知水平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并且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认知理论知识,灵活掌握实操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3D打印 复杂创伤 骨科
  • 简介:新奴隶叙述以在文本中指涉奴隶制时代以及后奴隶制时代的创伤记忆,重新诠释非裔自身历史,对抗白人历史观、官方话语以及知识权力网络,从而实现族裔身份认同和社群建构。新奴隶叙述文本《爵士乐》将多卡丝构成小说主要人物的"记忆现场"(siteofmemory),以非裔遭受压制、被遗忘以及边缘化的创伤记忆重建自身历史,形成一股对抗白人官方历史的颠覆性力量,最终将集体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凝聚为族裔认同,实现美国非裔主体建构。

  • 标签: 新奴隶叙述 《爵士乐》 记忆现场 创伤记忆 历史重写
  • 简介:《茫茫藻海》里的主人公安托瓦内特是一个创伤叙事的完型人物。在她的身上既有童年时代因为家境窘迫而遭受朋友嫌弃和背叛产生的创伤,又有结婚之后受到丈夫罗切斯特的侮辱和虐待积累的痛苦;同时在安托瓦内特生活的这个西印度群岛上,她也找不到归属感,当地白人笑话和歧视她们一家;黑人也对她充满了敌意和仇恨;男权文化在她生存的环境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她被这种文化控制的社会深深地折磨过。安托瓦内特最后的疯狂以至于毁灭还和她母亲安妮特通过幽灵形式传递的创伤密不可分,安妮特一生都生活在巨大的不幸之中,白痴的儿子因为当地黑人纵火而死在眼前,丈夫梅森更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候将她抛弃,任由别的男人监禁、强暴,最后导致疯狂而亡。安托瓦内特对于母亲的创伤感同身受,最后走上了一条令人无限同情的不归之路。

  • 标签: 《茫茫藻海》 安托瓦内特 创伤 完型
  • 简介:摘要:托尼·莫里森创作的《所罗门之歌》,以富裕黑人家庭里的孩子奶娃为主人公,揭示了新老两代、男女两性、贫富两极之间的复杂矛盾,探讨了在美国这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国度,如何解决精神生活贫瘠问题的话题。本文选择主人公奶娃作为切入点,剖析了奶娃创伤形成的根源,以及其创伤愈合、重塑自我的具体过程。

  • 标签: 所罗门之歌 托尼·莫里森 安全感
  • 简介:摘要 《五号屠场》是世界文坛著名作家库特·冯内古特化用自己在二战中所遭受的经历创作的一部后现代主义黑色幽默小说。国内学者大多从创伤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主人公比利在经历德累斯顿大轰炸之后的心理创伤;一部分学者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五号屠场》中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还有一些学者从空间叙事角度出发,分析比利因为精神分裂发生的时空紊乱问题。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分析《五号屠场》中比利如何在本我中找寻自我,最终实现超我的人生故事。

  • 标签: 本我 自我 超我 《五号屠场》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童年期创伤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可能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导致消极、自卑、焦虑等心理特征的形成。同时,创伤经历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此外,创伤经历还可能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决策,影响其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为了应对童年期创伤对大学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心理干预与支持策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应对挑战的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打下坚实基础。本研究对于加深对童年期创伤影响的理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童年期创伤 大学生 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
  • 简介:与诗体相比,唐宋词对战争灾难的叙事具有特殊性。作为受难者的词人,对惨痛的灾难记忆往往采取忽略细节和视角转换的方式,来隔离创伤性记忆带来的痛苦。同时,词委婉含蓄的文体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具有伤害性且有损审美性的场景描写。出于自我保护本能的应激心理与更高层次的审美心理共同作用,形成了唐宋词对战争灾难的特殊叙事方式。

  • 标签: 唐宋词 战争灾难 叙事模式
  • 简介:作为历史知识、现实诉求和课程变迁的结果,创伤性叙事普遍存在于各国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创伤性叙事创设出一种影响系,导致民族主义情绪的产生,不利于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同生存。只有树立面向未来的课程知识观,批判性的教学意识,人类才能逐渐摆脱创伤性记忆的束缚。

  • 标签: 课程与教学 创伤叙事 民族共同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文字的丢失是苗族发展进程中的悲剧事件;文字的丢失也是弱势族群的文化共性.文字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对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就如同用火技术的发明对人类进步的推动作用那样不可或缺.因此,任何种民族文字的缺失,都是对该民族文化系统的结构性创伤;创建文字对于无文字民族而言就是对自身文化系统的结构性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文字缺失 苗族 文化系统 结构性创伤
  • 简介:《疾病解说者》是印裔美籍女作家裘帕·拉希莉斩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处女作。本文从作品总共九则短篇故事中抽取四个婚姻故事构成故事环,在利用"飞散"的社会学、人口学意义阐明移民婚姻的病症根源之后,采取"创伤理论"分析"断裂性焦躁"在四个婚姻中的具体症候,并通过解读"飞散"在全球化语境下收获的新意说明新"家园意识"的确立是移民婚姻关系和整体生活恢复健康的最佳方案之一。

  • 标签: 裘帕·拉希莉 《疾病解说者》 飞散 创伤 断裂性焦躁
  • 简介: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在学业上感情上或者家庭等都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压力,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心中困惑是高校辅导员应尽的职责。本文从日常工作心理教育案例出发,为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案例
  • 简介:《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带有半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带有身体或心灵的创伤。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身体、心理的创伤,向宗教寻求心理安慰和救赎幻灭后,以非凡的勇气承担起人生的种种磨难,回归大自然,努力绘制自己的人生蓝图,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创伤的自我救赎。

  • 标签: 《人性的枷锁》 创伤 救赎
  • 简介:研究5.12震后三年灾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学生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83例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学生均存在重度抑郁;抑郁各维度及其总分与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及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和沟通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且抑郁总分与客观支持和家庭功能的角色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支持总分及家庭功能的沟通维度对抑郁的解释贡献率达34.7%,结论:抑郁是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共病症状,社会和家庭应给予其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交流沟通,逐渐降低其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

  • 标签: 抑郁 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汶川大地震 灾区 中学生 社会支持
  • 简介:摘要:探讨音乐同步再加工技术(MER)对心理危机个案的干预效果。本案例运用MER治疗一名在校大学生处理原生家庭带来的精神创伤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三次治疗后来访者的“主观不适感”(SUD)分值从最高的8分降至最低0分,积极认知的认可度(VOC)分值从2分提高至最高的7分。一个月后回访发现当事人已经度过心理危机,心理状态良好,且敢于接受新的挑战,说明MER对某些心理危机个案的干预效果较好。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音乐治疗 音乐同步再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