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针对我国成年男性不同身体部位最大力量的现状进行相关分析和探究,并探索随年龄的增长最大力量的衰退规律以及日常锻炼习惯与最大力量衰退规律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江西各选择一个单位抽取相应年龄组人群按照《ACSM的运动测试与处方指导手册》的测试方法进行上肢、下肢、腰腹部和背部1RM测试。结果:普通人群各部位最大绝对力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下肢肌肉、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和上肢肌肉,且各年龄组之间排序相同;上肢、腹部肌肉的相对力量约与自身体重相同,下肢和背部肌肉的相对力量约为自身体重的1.5倍;锻炼习惯对身体各部位最大力量的保持产生积极影响。结论:我国男性居民身体各部位最大力量呈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有锻炼习惯人群通过日常体育锻炼提高了身体各部位最大肌肉力量基础值,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实验数据还反映出身体各部位最大力量下降幅度最大所处的年龄组不尽相同,建议在相应年龄组进行针对性力量训练,通过提高相关部位最大力量的基础值来缓冲因最大力量快速下降而造成的不便。
简介:竞走作为一项流行运动与人类其他行走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竞走过程中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指标与正常走各指标的差异,探讨受限于竞走规则的动作是否会造成对竞走运动员的潜在伤害。研究选取14名优秀竞走运动员作为测试对象,使用Rs-SCaB测力板和3台SONY摄像机采集竞走和正常走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来比较两种行走方式的指标差异。在竞走中,足跟外侧(H1)和足跟内侧(Hm)压力峰值、地面反作用力第一、第二压力峰值和谷值大小、压力中心曲线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位移等指标都显著大于正常走。支撑腿着地时伸直的膝关节引起了足跟外侧(H1)和足跟内侧(Hm)压强峰值的增大;竞走中较大的水平速度、较大的水平冲力和较快的踝关节背伸速度分别造成了地面反作用力第一、第二峰值和谷值的增大;更多的大脚趾肌肉用力和较大的髋关节内收动作造成了竞走时足底压力中心曲线在前后方向和内外方向的位移增大。竞走时较大的足跟部位压力峰值和较大的踝关节外翻角度以及大脚趾肌群的过度利用可能是由竞走规则导致的潜在伤病因素。
简介:运用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了当今世界优秀男子田径运动员在亚类项群、亚类分组项目、专项和竞技能力归属阶段的年龄结构特征,旨在为男子田径项目多年训练过程的合理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为了探究中超联赛球员高强度跑动表现的特征,选取2016赛季中超235场比赛打满全场球员(N=3446名)的高强度跑动指标作为研究对象。以球员位置、球队实力和比赛阵型作为自变量,9项高强度跑动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运用数据级数推断法,将球员位置、本队实力和比赛阵型对球员高强度跑动表现影响的显著性进行界定。研究结果显示:(1)中超联赛边路和前场球员表现出高强度跑速度快和间歇时间短的特征;本方控球时,高强度跑和冲刺跑距离边路和前场球员比中路和后场球员长;对方控球时,高强度跑和冲刺跑距离后场球员则比前场队员长。(2)本方控球时,高强度跑距离上游球队边后卫和中前卫比中游球队长,高强度跑距离中游球队的边前卫和前锋比上游球队长;对方控球时,高强度跑距离上游球队中后卫比下游球队长,高强度跑动距离中游和下游球队的边前卫和前锋比上游球队长。另外,高强度跑间歇时间上游球队边前卫和前锋比中游和下游球队长,所有位置球员上游球队高强度跑动速度快于下游球队。(3)本方控球时,高强度跑和冲刺跑距离4-2-3-1和4-3-3阵型的边后卫和边前卫比4-4-2阵型长;而对方控球时,中前卫的高强度跑距离则相反。另外,4-4-2和4-3-3阵型的中后卫本方控球时冲刺距离和前锋高强度跑距离比4-2-3-1阵型的长。因此,足球实践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位置、不同实力以及不同阵型打法等情境因素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和战术部署。
简介:旨在剖析青少年足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间歇性行为特征和反复高强度活动特征;运用MT-sports足球助教足球比赛监控系统对参加2016年中体协在武汉主办的全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的比赛运动员进行监控;根据监控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运动员在比赛中走动、慢跑和低速跑这三种间歇活动的频率分别排在前三位;(2)边前卫运动员在冲刺跑动次数和冲刺跑动时间上为最高,和前锋队员存在显著的差异;(3)由于体能因素的影响,不同位置运动员在上半场0~10min和下半场30~40min这两个时间段内的活动特征有所差异;(4)在反复高强活动回合中,运动员主要通过低强度活动形式进行恢复;(5)在比赛中反复高强度活动回合次数最少的为前锋队员,边前卫队员的恢复时间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