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单纯内固定、内固定与伤椎植骨手术结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本次所选脊柱骨折患者88例均于2016年11月份-2017年11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疗,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参照组44例患者单纯采取内固定治疗,研究组44例患者联合内固定与伤椎植骨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结果治疗后参照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研究组脊柱骨折患者显著改善,数据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患者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发生显著的变化,研究组变化显著,与参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行内固定与伤椎植骨手术结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60.2±12.6)岁(范围40~87岁)。术前均行血培养、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实验室检查,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生素选择及使用。术前、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adic Association,JOA)评分、Frankle神经功能分级,并测量颈椎前凸Cobb角、病变节段角。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病原学检查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链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余5例细菌培养阴性。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3±6.7)个月。WBC、ESR、CRP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17.90、30.65、18.64,均P<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1.35±0.49)分、12个月为(1.15±0.48)分较术前(4.95±1.10)分均明显降低(F=176.12,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5.40±1.93)分、12个月为(16.06±1.36)分较术前(11.45±2.78)分均明显好转(F=65.33,P<0.001)。术后即刻C2~C7颈椎前凸Cobb角为14.45°±4.36°、12个月为13.70°±3.15°较术前8.25°±4.36°明显增大(F=72.54,P<0.001)。术后即刻病变节段角为3.60°±1.90°,术后12个月为2.90°±1.44°较术前-3.6°±5.2°(负值表示后凸畸形)明显增大(F=42.49,P<0.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植骨区域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可有效进行椎管内减压,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并可恢复颈椎稳定、矫正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我科120例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手术,观察术前后椎体形态的变化及下腰痛的改善。结果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增高(x2=2.01342,P=0.00718),Coob’s角减小(x2=2.1485,P=0.00672)。优良率89.17%。结论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腰椎骨折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后早期手术切口发生深部感染的概率、感染因素以及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2010年到2018年收治的1492人进行了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病人,按照其有无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所有病人中有感染的为11人,未发生感染的共有1481人,对所有病人进行感染风险因素评估(RFS),对比两组病人的统计学差异,研究放置内固定时对病人进行彻底清创、放置负压吸引装置以及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成功率,并对失败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避免感染或发生感染后的处理方案,并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在彻底清创的同时取出内固定装置。结果 所有的病人在经过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发生感染的共有11人,所占比例为0.74%,非感染组和感染组的感染风险因素评估所得结果分别为(0. 78 ±0. 55)、(2.64±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32)。在9例发生感染的并放置内固定器的病人中经过彻底清创、不断负压吸引并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6人彻底康复,其他的3人中经过此次治疗后2人的感染被控制,1人由于手术切口感染并发颅内感染最后造成感染性休克而死亡;2人在手术前就长时间的口服激素,并且其感染风险因素评估>3分,经过彻底清创、持续引流以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取出内固定器,感染得到了显著的控制。结论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病人与早期的深部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病人在不取出内固定器的情况下予以彻底清创、持续引流以及联合应用抗生素也可以显著控制感染的发生,对于长时间口服激素并且感染风险因素评估>3分者,在实行彻底清创后就将内固定器取出来能明显的控制住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对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57例,均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改变情况,评定神经功能及疼痛,分析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患者治疗后Cobb角、椎管占位率、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患者治疗后Frankel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优良率为98.2%。并发症发生率为7.0%。结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C6-7爆裂骨折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配合经验,提升我科护士颈椎手术配合能力,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方法通过2014年我院新开展的2例C6-7爆裂骨折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总结颈椎手术配合经验。结果顺利配合完成手术,未发生任何护理缺陷,手术医生对护士配合满意,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满意,且术后康复快。结论颈椎骨折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在我院属于新开展手术,术前病人的心理准备、器械的选择、与手术医师的沟通,术中体位的摆放以及对于特殊内固定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均是手术成功的关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及椎体骨折手术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8例腰椎滑脱及椎体骨折患者为实验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将其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为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9例患者,观察组为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丁系统内固定治疗。在手术实施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有效率与对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及椎体骨折手术中,对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优化治疗效果,且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选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切开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取保守治疗的3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后路切开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比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后路切开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患者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并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n=45):常规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试验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TEAS。试验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诱导结束后以2/100 Hz疏密波维持至术毕,刺激强度同诱导前。术后第1~4天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内关、太冲穴,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1次/d,30 min/次。常规组于相同时间段接电极片,但不予刺激。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术后第1、3和5天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头晕、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瑞芬太尼总用量及消耗指数降低,术后第3和5天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第1天NE%降低,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TEAS可改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预防术后感染有一定潜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将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选择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实验组选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通过脊髓神经功能及手术成功率判定两组疗效,并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实验组总有效率(97.50%)比对照组(80.00%)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较对照组(20.0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2月、3月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降低术后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建议临床广泛采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疗法在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6月-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病患94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研究和对照两组(n=47)。研究组实行椎体成形术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治疗,对照组实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分析两组疼痛程度的缓解情况,同时对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作出比较。结果研究组术后的疼痛评分为(3.57±0.42)分,优于对照组的(4.46±0.69)分,P<0.0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0%,低于对照组的12.77%,P<0.05。结论采取椎体成形术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疗效对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病患进行治疗,可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建议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