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初次接受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运用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试验者是2021.09至2022.09在枣庄市中心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00例,以随机信封法均分2组,采血期间分别运用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比对各项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焦虑情绪状态得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以综合护理进行干预,利于对献血者焦虑情绪进行缓解,同时还能降低其疼痛度,对确保采血工作顺利开展起着积极意义,建议推广。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综合护理 献血者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报道1例重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转归的情况,总结其护理重点。结果: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未再出现发热,溶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异常、神志异常等表现,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血浆置换前、中、后的护理,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护理,感染护理,用药护理,预防出血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人员凭借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临床经验、强大的知识储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做好相应的护理,可推动治疗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CRP to ALB ratio,CAR)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PD中心791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选患者基线CAR三分位数分为3组:低CAR组(CAR≤0.161 mg/g,n=264)、中CAR组(CAR 0.162~0.214 mg/g,n=263)、高CAR组(CAR≥0.215 mg/g,n=264),比较3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随访截至2020年3月31日,终点事件为死亡、转为血液透析、肾移植、肾功能恢复终止PD。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及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CAR水平和P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CAR和其他炎症指标[CRP、ALB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年龄为(59.8±15.7)岁,男性447例(56.5%),高血压714例(90.3%),合并糖尿病233例(29.5%),合并心血管疾病182例(23.0%)。中位随访时间为55(31,88)个月,至随访终点236例(29.8%)患者死亡,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95例(12.0%)。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CAR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CAR组和中CAR组(Log-rank检验χ2=109.5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CAR与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独立相关(HR=2.891,95%CI 1.921~4.351,P<0.001)。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CAR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SHR=1.297,95%CI 1.128~1.490,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R预测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7(95%CI 0.700~0.774),显著高于CRP(AUC=0.643,95%CI 0.599~0.687)、NLR(AUC=0.608,95%CI 0.563~0.653)和PLR(AUC=0.554,95%CI 0.508~0.601)等炎症指标,略低于ALB(AUC=0.752,95%CI 0.716~0.788),其最佳截断值为0.19 mg/g,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和68.3%。结论CAR水平升高是P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高于CRP、NLR及PLR等传统炎症指标。

  • 标签: 腹膜透析 C反应蛋白质 血清白蛋白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死亡966例,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9.46%),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年龄组(79.71%)。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男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40/10万增加到≥80岁的4.480/10万(χ²=13 185.21,P<0.001),女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38/10万增加到≥80岁的3.318/10万(χ²=12 939.83,P<0.001);病死率男性由30~34岁年龄组的0.70%增加到≥80岁的11.58%(χ²=115.70,P<0.001),女性由35~39岁年龄组的1.56%增加到≥80岁的8.98%(χ²=103.42,P<0.001)。结论2011- 2021年我国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不同地区报告病死率差别较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 空间聚集性 病死率
  • 简介:摘要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ongenital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TTP)也被称为Upshaw-Schulma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的发病机制为位于染色体9q34上的纯合或双杂合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基因突变,使血浆中裂解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多聚体的ADAMTS13严重缺乏,微血管血栓的风险增高,导致各种并发症。随着对cTTP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重组人ADAMTS13和基因治疗在cTTP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对cTTP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 血浆输注 重组人ADAMTS13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颅内破裂/未破裂动脉瘤的常用血管内治疗方法。支架置入过程可损伤血管内皮,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级联反应,进而增高血栓形成风险。为降低术后栓塞风险,需要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其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常用的策略。对于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可使用替格瑞洛或西洛他唑作为替代药物。该方案虽已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目前仍存在着争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支架 抗血小板聚集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淋巴细胞/血小板比值(LPR)的变化趋势及特点,探讨LPR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08年1月—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244例,其中男181例、女63例,年龄(44±16)岁,烧伤总面积为60.0%(42.0%,85.0%)体表总面积。收集患者入院后第1、2、3天血小板和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并计算LPR,分析患者入院3 d内LPR的变化趋势。对患者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LPR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或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患者入院后第1天的LPR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找到LPR的最佳临界值并以此将患者分为高LPR组(136例)和低LPR组(108例),比较2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发生率、气管切开发生率、28 d内脱机时间、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预测2组患者入院90 d内存活率差异。对数据行Student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结果入院3 d内,患者的LPR基本呈时间依赖性上升趋势。入院后第2、3天患者的LPR分别为8.6(5.3,14.4)、8.6(4.9,13.7),均明显高于入院后第1天的6.3(4.2,9.8),Z值分别为-4.25、-3.43,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LPR均为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3、1.73、1.31、4.74、3.11,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1~1.06、1.40~2.13、1.21~1.42、1.62~13.86、1.41~6.8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LPR均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6、1.36、2.85,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3~1.09、1.19~1.55、1.02~7.97,P<0.05或P<0.01)。入院后第1天LPR预测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95%置信区间为0.51~0.71,P<0.05),最佳临界值为5.8,对应的敏感度为77%,特异度为52%。高LPR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发生率、气管切开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低LPR组(Z值分别为-3.06、-3.19,χ2值分别为5.42、11.64、8.45,P<0.05或P<0.01);高LPR组患者的28 d内脱机时间明显短于低LPR组(Z=-2.98,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LPR组患者入院90 d内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高LPR组(χ2=8.24,P<0.01)。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LPR呈时间依赖性上升趋势。患者入院后第1天的LPR与烧伤总面积、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及患者病死率密切相关,且为评估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入院后第1天的LPR与患者入院90 d内的存活率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大面积烧伤危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 标签: 烧伤 危险因素 预后 早期 应激 淋巴细胞/血小板比值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老年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60例为进展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治疗重型肺炎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某医院住院的重型肺炎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抗炎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7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氧合指数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氧合指数及病情改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探讨血必净治疗重型肺炎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具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血必净 肺炎(重型)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21年2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采用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n=26),观察组(n=26)。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对两组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行面部年轻化,探析优质护理的引入效果。方法:从开展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行面部年轻化的患者当中抽取50例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对其展开相关资料分析,按不同的护理形式,均分为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其中前者纳入者采纳的是常规护理,后者纳者者采纳的是优质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满意度,发现实验组评分(90.64±4.8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1.64±5.07)分,两组相比,差异明显(t=5.219,P<0.05)。结论: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实施面部年轻化干预过程中,采取优质护理,其对提升护理满意度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 面部年轻化 优质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21年2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采用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n=26),观察组(n=26)。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对两组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替格瑞洛抵抗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及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7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经血栓弹力图检查确诊为替格瑞洛抵抗。以随机抽签分组,抗血小板方案中,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观察组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术 替格瑞洛抵抗 抗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规凝血试验与血小板参数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1.3月-2022.10月,期间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于我院就诊或体检的无心脑血管疾病的60例检查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凝血和血小板参数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试验组APTT、PT、AT-Ⅲ、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FIB、DDR、TT、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常规凝血试验与血小板参数水平的测定,或许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干预有着指导意义,需要更多研究进行探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症产妇的剖宫产术护理配合措施及效果。方法:研究时限2021年3月到2022年2月,研究对象为60例均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按照施护方式的差异性进行分组,每组患者30,研究组予围产期系统护理、对照组基础护理,比对产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产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总费用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合并妊娠的患者中开展围产期系统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妊娠并发症,提高术后产妇机体康复效率。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症 剖宫产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讨论使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后实施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病人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择2022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接收的60例冠心病PCI术后病人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成了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30例病人提供常规的护理,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的30例病人,对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组间病人分别采用不同护理,病人满意度评分、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有明显差异,数据显示观察组更具优势,P

  • 标签: 冠心病 护理干预 PCI替格瑞洛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接受丁苯酞+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随机单盲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传统组与试验组,各22例。传统组采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流变指标。结果:经过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试验组的血浆粘度、Fbg、HCT水平显著低于传统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切实改善患者血流变指标,缓解其病情,对促进患者尽早恢复、提高生存质量的意义重大。

  • 标签: 老年进展性脑梗死 丁苯酞 双重抗血小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病患者采取血小板参数加骨髓涂片诊断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观察患者为我科诊断的血液疾病44例,观察开始于2020年1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1月,并将患者分成疾病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患者41例作为健康组,两组都采取血小板参数加骨髓涂片诊断,并且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1)疾病组和健康组血小板情况比较中,疾病组血小板计数和健康组有差异,疾病组血小板压积和健康组有差异,疾病组血小板平均体积和健康组有差异,疾病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健康组有差异,(p

  • 标签: 血液疾病 血小板参数 诊断 骨髓涂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儿童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方法:选取我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30例(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作为观察组,选择非ITP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形态学进行分析,观察相关结果。结果:观察组标化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明显增加(436.37±98.74)个/(1.4cm×3cm),对照组为(28.45±11.23)个/(1.4cm×3cm);两组裸核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对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幼稚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高,产板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低,颗粒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颗粒量积分低,退行性变积分高,细胞浆量积分高,P<0.05。结论: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诊断中,骨髓巨核细胞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可将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协助疾病的诊断,值得借鉴。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儿童 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