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测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骨密度(BMD),分析骨量变化相关因素,指导治疗。方法选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6例为实验组,26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登记一般资料及病程、ESR、CRP、BASFI及HLA-B27等指标,应用定量CT测定腰1-5椎体BMD,进行两组间BMD比较及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组腰椎皮质骨及松质骨B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69.1±39.8VS308.2±49.3mg/mL,140.8±18.6vs190.1±15.7mg/mL,P〈0.01),实验组腰椎松质骨BMD丢失百分率显著高于皮质骨(25.9%±10.3%vs12.7%±13.2%,P〈0.01),实验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45.5%和39.4%。病程及骶髂关节破坏程度与骨密度负相关,身高、体重、BMI、BASFI、ESR和/或CRP是否升高及HLA-B27阳性与否均与骨密度无相关性。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BMD显著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高,应早期评估BMD,及时应用生物制剂等防治骨量丢失。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上海地区人群体质成分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8年5至12月行低剂量CT肺癌筛查联合QCT体质成分测定的体检人群共1 307例。QCT测定腰2椎体中心层面体质成分包括腹部软组织面积(ASTA)、腹内脂肪面积(VAA)及皮下脂肪面积(SAA)。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成分与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确定预测高血压的切点值。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STA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负相关(r=-0.237~-0.102,P<0.05),VAA、SAA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VAA: r=0.359~0.486, SAA: r=0.088~0.365,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腰围因素后,VAA与收缩压(β=0.142,P=0.002)、舒张压(β=0.245,P<0.001)及高血压(OR=1.005,95%CI:1.001~1.008,P=0.01)均显著相关,而ASTA、SAA与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均不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腰2椎体中心层面VAA预测高血压的切点值分别为201.89cm2、136.01cm2。结论腹内脂肪与高血压关系密切。在高血压健康管理中,应早期筛查腹内脂肪异常增多的人群并加强预防和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测定肝脏体积采用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MR)的低剂量CT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10月接受肝脏体积测定的40例受检者,将其常规剂量肝脏增强计算机层成像(CT)门脉期图像采取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参照组);低剂量肝脏增强CT延迟期图像采取IMR(研究组)。比较肝脏总体积、肝段体积及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肝脏总体积与肝段体积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辐射剂量较低,P<0.05。结论 与常规剂量FBP重建技术相比,在低剂量的条件下采用IMR技术对肝脏体积实施测量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同时能得到更准确的肝脏总体积与肝段体积的数据。
简介:论文摘要:按照140毫米汞柱高血压标准进行治疗但发生了令人费解的心脑血管病死亡事件。2008年身高血压值的应用收到满意的效果并进行了论证。但是,发现了“低值-高血压”现象,建议按照常规的高血压治疗与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CT值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于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人民医院170例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央组淋巴结是否伴转移分组,其中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组89例,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组81例。分析原发病灶不同时期CT值和影像学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CT值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效能。结果伴和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平扫期CT值、动脉期CT值、净增CT值及标准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静脉期CT值、净增CT值及标准化CT值分别为(113.84±22.95)HU、(59.05±12.10)HU、0.72±0.14,均高于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103.99±17.67)HU、(51.29±14.45)HU、0.59±0.10(t=3.26,P<0.001;t=3.81,P<0.001;t=3.67,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静脉期CT值、净增CT值及标准化CT值截断值分别为115.78 HU、62.37 HU、0.75时诊断PTC患者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70、0.76。伴和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直径、甲状腺包膜接触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P=0.019;Z=-2.08,P=0.037);有无钙化、原发病灶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灶直径>2 cm(87.73%)和包膜接触范围≥1/2(92.17%)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最高。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标准化CT值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结果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Kappa=0.47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12%、82.75%。结论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CT值在PTC患者中央组LN中央组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具有良好临床价值,其中原发病灶直径>2 cm、包膜接触范围≥1/2及静脉期标准化CT值>0.75者更易出现中央组淋巴结转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及图像后处理软件对小气道的测量,通过重建气道参数筛选,分析小气道改变的最佳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参数和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10月,从某水厂及某医学院选择169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肺部CT检测,结合图像后处理软件对CT数据重建。对一般人群参考值范围进行评估对气管支气管树进行分级,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调整年龄、性别、身高、超重、吸烟情况、气道重建方式以及不同肺段的位置,对气道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选取气管壁面积与总气管面积比值[WA(%)]作为气道改变的生物标志物参数。6级支气管WA(%)在左肺上叶支气管上支尖后段为(53.01±13.35)%、左肺下叶外侧基底段为(50.44±12.98)%、右肺上叶尖端为(52.73±12.22)%、右肺下叶外侧基底段为(52.93±11.85)%。9级支气管WA(%)在左肺上叶支气管上支尖后段为(44.08±14.66)%、左肺下叶外侧基底段为(42.44±15.89)%、右肺上叶尖端为(46.51±14.03)%、右肺下叶外侧基底段为(43.54±15.87)%。超重人群的6、9级气WA(%)均高于正常人群(β值=6.37、7.33,P<0.05)。结论高分辨率CT小气道形态学可对小气道相关疾病的易感人群根据参考值范围进行初步评估,并结合影响因素进行防控。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T增强检查中电热恒温箱温度设定值对其碘对比剂注射温度的影响。方法 从我院行冠状动脉增强CT检查的患者中选取50例纳入研究(时间:2020.2-2021.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25例,两组患者电热恒温箱温度设定分别为37℃和39℃,将碘对比剂抽入高压针筒后,排出25~30ml碘对比剂注入收集瓶内,使用电子温度计分别测量碘对比剂抽药后的温度值和注药时的温度值,同时记录碘对比剂从开始抽取至开始注射所需准备时长。结果 两组患者的温度下降值及扫描时长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抽药及注药时的温度则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 在CT增强检查中,将电热恒温箱设定值调整至39℃时,可使碘对比剂的注射温度更接近最佳温度,减少注射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为提高CT增强图像质量提供参考,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