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6.1总论事实上,人类健康和福祉的每个方面都与地球相联系:这种联系存在于我们呼吸的空气、经历的气候和天气、所吃的食物、饮用的水以及我们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环境中。各种环境要素影响着疾病和其他健康效应的分布、多样性、影响范围、强度和持续性,有一些因子人们已经知晓了几千年。

  • 标签: 人类健康 安全 环境要素 健康效应 多样性 持续性
  • 简介:选取气象专家直播节目《风云进行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微博投票方式,从观众的角度审视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案。此外,随机选取2011年12月6、7日10档直播节目,主要针对其制作现状和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对未来专业气象节目发展改进和专家型气象主持人的培养提出建议。

  • 标签: 中国气象频道 专家类气象节目 专家型气象主持人 《风云进行时》
  • 简介:一、引言金华地处浙江中部丘陵地区,汛期大暴雨天气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它常常与大范围强降水或连续性暴雨过程相伴随,因而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给我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冷式切变线是我区汛期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70%以上的大暴雨过程都发生在冷切环流形势下。在1971~1990年20年中,共出现大暴雨天气10次,其中8次为冷切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汛期冷切大暴雨过程作深入的研究。

  • 标签: 大暴雨过程 预报模式 暴雨天气 汛期暴雨 中低层 环流形势
  • 简介:以西南澳季风环流为出发点,考察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MIP提供的12个大气环流模式对于澳大利亚西南部(SWWA)地区降水的季节演化特征,西南澳季风环流(SWAC)的季节特征、季节演化、对应的异常环流型及其年际变率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除了NCAR—CAM3模式以外,其余模式均能较好的再现SWWA地区近地层盛行风向季节性反转及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季节性跳跃特征。对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季节演化特征,虽然大部分模式可以模拟出其季节移动特征,但是对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北跳、南撤时间、到达位置和年内振幅均不能很好模拟。其次,除了NCARCAM3,其余模式基本能刻画出与SWAC相联系的异常环流型结构;而对于SWAC的年际变率,基本所有模式均不能较好模拟。整体权衡,GISSMODELER在模拟SWAC环流的年际变率方面表现出较其它模式稍好的性能,大致可以模拟出与观测SWAC相似的特征,对SWWA地区的冬季降水显示出了与观测相似的显著影响。

  • 标签: 西南澳类季风环流 模式评估 季节特征 季节循环 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
  • 简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天气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研究天气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和关注情况,可以更好地引导受众和促使气象部门提供具有更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促进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媒介对天气新闻报道的特别关注和受众自身的价值追求等原因,造成了受众对天气新闻报道的期待,这些期待意识是不可小觑的。气象部门应该发挥好党的“喉舌”的作用,引导受众对天气新闻报道的期待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气象部门的宣传机制不断完善。

  • 标签: 天气类 新闻报道 新闻媒介 受众 期待意识 机制
  • 简介: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资料,对2015年通榆县两次龙卷过程(5月31日和6月8日,分别简称为“531”龙卷和“608”龙卷)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影响系统均为东北冷涡前部的次天气尺度短波槽或切变线,强对流层中层偏西急流使700—500hPa温差大值区东移,低空西南急流使低层湿区显著北伸,叠加在温差大值区之下,龙卷发生在湿舌边缘多尺度系统叠加区附近;但“531”龙卷急流风速、700—500hPa温差及925hPa露点温度均明显高于“608”龙卷,且850hPa切变线和负变压区的存在导致辐合上升运动更强,龙卷强度更强。两次龙卷过程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均超过1500J·kg-1,低层存在逆温,抬升凝结高度较低,但湿层较薄,辐合切变线或冷锋是龙卷直接触发机制,且“531”龙卷辐合线两侧有明显风速辐合,为对流风暴发展提供了强入流。两次过程中“531”龙卷过程为强水平风垂直切变下的超级单体龙卷,“608”龙卷过程为弱水平风垂直切变下的非超级单体龙卷。

  • 标签: 中低空急流 超级单体 非超级单体 悬垂结构
  • 简介:基于国际上最著名的4套全球地表月气温数据集,即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数据集(CRUTEM3)、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数据集(GHCN-V3)、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数据集(GISSTMP)和Berkeley地球表面气温数据集,从分析现有资源的状况入手,通过广泛的国际调研与合作,整合了这4套全球地表逐月气温数据集和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区域数据集,研发了中国第一套全球陆地表面逐月气温站点数据集.该数据集共包含全球9519站、7073站及6587站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及最低气温(序列长度不低于20年)数据,同CRUTEM3和GHCN-V3数据集相比,该数据集站点密度在各个区域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南美洲、非洲及亚洲地区;另外,1990年代以来的站点数量显著增加,有利于降低自1990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估计的不确定性.

  • 标签: 全球地表 逐月气温数据集 数据整合 气候变化
  • 简介:ElNinoModoki是近年发现的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为纬向"三极型"分布,与传统的ElNino的"偶极型"分布显著不同。本文利用1979~2010年冬季降水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ElNino和ElNinoModoki对我国华南地区冬季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ElNino年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我国华南地区受其西侧异常西南风影响,获得充足的水汽供应。另外,高层抽吸作用增强,上升运动加强,对流发展,降水偏多;而ElNinoModoki年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我国华南地区受高压脊控制。华南地区高层抽吸作用减弱,上升运动减弱,对流减弱,并且水汽供应不足,导致降水偏少。

  • 标签: ELNINO ElNinoModoki 西太平洋副高 水汽输送
  • 简介:利用北京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京发生PM10重污染的天气形势。研究表明:1)虽然北京地区PM10重污染(API指数3级以上)每年只有10d左右,但与之关联的轻微或轻度空气污染(API指数3级)天数,却可能占全年3级污染总天数的40%~50%。因此,分析研究造成北京PM10重污染的天气形势,对于空气污染的预警预报以及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通过海平面气压场的主观分析,确定了二北京PM10重污染的典型天气形势,即高压南下东移阻滞型和与北上台风(或热带低压)相关联的弱高压控制型,并指出了后者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对开展北京空气污染预报和污染控制的指导作用。

  • 标签: PM10重污染 天气形势 北京
  • 简介:利用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辽宁14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地面气象站点监测数据,对辽宁省细颗粒物污染时空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其影响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据此进行聚分区。结果表明:辽宁城市PM2.5浓度变化的季节性差异明显,呈冬季高、春季次、夏秋低的总体特征;辽宁全境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中部平原地区为最高、两翼丘陵较低、东部沿海最低;根据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的散点图及Spearman相关系数,辽宁城市可分为4种类型,即辽东半岛型(I,包括丹东、大连、盘锦、营口)、辽西山地型(II,包括葫芦岛、锦州、朝阳、阜新)、辽东山地型(III,包括本溪、抚顺)、辽中平原型(IV,包括铁岭、沈阳、辽阳、鞍山),4城市的PM2.5浓度依次递增,且冬季最为明显;PM2.5浓度与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仅在冬季均呈正相关,但I、II城市在春季呈正相关,IV城市在春、夏两季也呈正相关;与风速在冬季均呈负相关;与气压的相关性不明显。

  • 标签: PM2.5浓度 空间聚类 气象因子 相关性
  • 简介:根据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开始增温位置不同,可将E1Nino事件分为两,本文运用χ^2检验分析这两E1Nino事件与杭州降水,气温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两E1Nino事件与杭州汛期降水和全年降水量以及7月平均气温关系密切。

  • 标签: 气候 相关性 厄尔尼诺事件 降水 气温 杭州
  • 简介:利用2003—2013年湖北省三峡谷地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6h再分析资料,对三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过程进行分型,并从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环境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阐述,确立有预报意义的概念模型。结果如下:2003—2013年间,三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过程分为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和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三。其中,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低层冷暖切变结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北风气流为主,峡谷入口处南侧迎风坡抬升作用强,峡谷附近温度场呈Ω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形成后多沿峡谷向东移动;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天气尺度系统明显,低层冷切变尾部辐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南、北两支气流并存,在峡谷入口处交汇进入峡谷,MCS形成后多由北向南移动;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以边界层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为主,边界层弱切变对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偏南气流为主,进入峡谷后受地形阻挡作用,形成逆时针旋转的中尺度辐合中心,配合峡谷入口北侧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动力强迫达到最强,MCS形成后多由南向北移。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三峡谷地三中尺度暴雨概念模型。

  • 标签: 三峡谷地 中尺度暴雨 地形强迫 概念模型
  • 简介:艰苦气象台站问题始终是困扰气象事业发展的瓶颈,改革边远地区艰苦气象台站运行机制是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三站四网”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对青海艰苦气象台站情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就艰苦气象台站实施内部轮换机制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若干建议,为推进边远地区艰苦气象台站运行机制改革提供参考。

  • 标签: 运行机制改革 气象台站 运行情况 调研 青海 站内
  • 简介: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北半球两对流层顶(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频率数据。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两对流层顶频率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并讨论了青藏高原两对流层顶频率分布与高空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的再分析两对流层顶频率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两对流层顶频率季节变化特征:热带对流层顶全年频率高,冷、暖季节差异不明显;极地对流层顶盛夏频率极低,冷、暖季节差异明显。与极地对流层顶频率相比,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的可信度更高。2)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暖季增加(减少),在冷季减少(增加)。相比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冬季偏少(多),其他季节偏多(少)。青藏高原两对流层顶频率等值线的梯度更大,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更易断裂。3)青藏高原两对流层顶频率与高空温度关系密切。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平流层下部)温度升高(降低),有利于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增加,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减少,反之亦然。

  • 标签: 青藏高原 热带对流层顶 极地对流层顶 频率 季节变化 高空温度
  • 简介: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在党的旗帜下哺育的好儿女,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优秀共产党员陈华同志.陈华同志虽然没有像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枪林弹雨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那样有可歌可泣的英勇伟迹,也没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气象战线上有着发明创造贡献卓著的业绩,而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二十八年如一日,默默无私奉献的一位普通的共产党

  • 标签: 陈素华 英雄人物 基层台站 细微末节 工作岗位 共产主义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