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11—2012年3—5月江西省53个地基GPS观测站数据反演了大气可降水量,探讨了GPS/PWV的精度,分析了江西省春季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在人工雨作业中的演变等。结果表明:江西省整个春季的水汽主要呈南多北少、西高东低分布,各站的GPS/PWV时间分布变化总体趋势较一致,日变化特征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实际的人工雨作业中,火箭催化作业前,GPS/PWV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作业后GPS/PWV快速减小,降水随之出现。

  • 标签: GPS/PWV 人影作业 比湿平流 辐合
  • 简介:在中国气象局(CMA)、有关职能司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贵州省气象局、贵州双阳通用航空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西安中天火箭有限公司、北京中亚宝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单位参与的沙特人工雨试验项目于2007年11月正式启动,并组成了赴沙特人工雨试验工作组。工作组成员18人于2007年11月中下旬分三批抵达沙特,所有的仪器设备和消耗品等试验物资均于11月下旬顺利通过海关关检出境运抵沙特,一架中国Y-12飞机于2007年11月27日顺利通过海关关检从昆明海关出境,经过2天的转场飞行,于11月29日飞抵沙特利雅得。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人工增雨 国际物流 工作组 沙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中均一化温度数据,分析了1961~2012年陕西境内秦岭山脉南北两侧4个地貌单元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趋势分布特征,同时采用极端气候指标计算软件RClimdex计算了5种极端温度指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及其与区域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秦岭地区极端温度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平均最高温度春季暖信号最明显,而平均最低温度冬季升温明显,不同的暖趋势导致了秦岭地区春季、秋季气温日较差变大,冬季、夏季气温日较差变小。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秦岭南坡和汉水流域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秦岭北部黄土高原和关中盆地平均最低、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南部的秦岭南坡和汉水流域,尤其平均最低温度关中盆地增幅更明显。秦岭北部2区域极端最低温度相关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极端最高温度指数,而南部2区域前者的变化幅度小于后者。秦岭山脉区域暖与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还受极端温度变化的影响,其北部地区暖主要是暖夜增加的贡献,而南部地区暖主要与暖昼增加有关。

  • 标签: 秦岭 RClimdex 极端温度
  • 简介:根据人工雨作业对预报精细化的需求,结合辽宁部分城市天气预报和多普勒雷达回波实时资料,研究确定了沈阳市乡级人工雨作业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业务运行及发布系统,分别以文本和图形的形式定时或不定时地发布人工雨作业指标预报信息,可为人工雨作业提供较为准确、更精细的指导预报,提高了人工雨作业效率。

  • 标签: 人工增雨作业 指标预报 系统开发 乡级
  • 简介:用石家庄站和同纬度城镇站(深州、晋州)1957—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闷热日数、闷热指数的年代际变化和两站间的差异,以及14时气温、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1957—2010年,石家庄的闷热天气呈增多趋势;城镇站则表现出多-少-多的双峰型演变。石家庄的闷热天气与14时气温的变化一致,闷热程度增强,气温起主要作用;深州的闷热天气与14时气温和湿度变化有关,且湿度起主要作用。受城市化的影响,石家庄的热岛效应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强于深州,干岛效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加强。石家庄闷热天气主要由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变暖引起,城市干岛效应引起的湿度下降抵消了一部分闷热天气发生的可能性。

  • 标签: 闷热指数 城市干岛效应 城市化
  • 简介:以灵敏度、准确度作为选择、评价试验方法的依据,结合自然降水的气候变化对全省常用的非随机化试验方法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在甘肃省开展人工雨试验中不同试验方法对降水自然变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其效果检验历史回归试验较好,区域对比试验次之,序列试验最差.

  • 标签: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自然降水 气候变化
  • 简介:2011年5月23日,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三江源人工雨工程资源卫星应用处理软件》项目验收会议。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监察审计处、省气象局重点工程项目办公室、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及北京捷泰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业务人员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工程项目 软件项目 卫星应用 人工增雨 三江源 资源
  • 简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研究人员2017年12月11日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将对全球风能资源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下一世纪北半球许多地区的风能资源可能会减少,南半球一些地区的风能资源会急剧增加。而风能利用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风能资源 资源分布 风电 科罗拉多大学 地球科学
  • 简介:利用国家环境保护部大气污染指标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CommunityMultiscaleAirQuality,WRFCMAQ)的模拟结果,对2015年12月大连市大气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和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大气污染天气条件下有效开展人工雨(雪)作业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5年12月大连市出现5次大气污染过程,累积污染日数为13d,占12月总日数的41.94%,且日平均最低能见度为227km。出现大气污染时,近地面温度均略有升高,大气层结稳定,因此,实施人工雨(雪)作业时,宜选用雨火箭和雨飞机,从而保障催化剂可以播撒到高效核化层高度(-15℃~-10℃);同时,模拟结果表明,污染天气条件下一定量的细颗粒物在大气各种扰动下可以扩展至300km以上,对具有雨(雪)潜力的冷云实施作业时,应考虑催化剂量在常规作业剂量基础上适当减少。通过对2015年12月大连市的一次重度大气污染个例分析发现,大连市形成重污染的大气气溶胶物种主要为硝酸盐、铵盐和硫酸盐,其中硝酸盐占比最大,可以达到51.27%,说明除了相关工业源和燃煤排放,交通源排放也是大连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

  • 标签: 大气污染 WRFCMAQ 人工增雨(雪) 气溶胶
  • 简介:10月12日,“华风”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运动会在扬子江畔南京市隆重拉开帷幕。笔者以运动员的身份,有幸见证了这一气象人隆重的盛会,亲身体会到“和谐、健身、拼搏、进取”的气象风貌,它让我重温起儿时的梦想,感受到那生命的激情,特别是,我省气象体育健儿所体现出的诚实、拼搏、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犹如扬子江中之蛟龙,风采奕奕。在参赛的大部分项目中,捷报频频,可谓全面开花,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运动员获得名次,项目总分比上届翻倍增长(达58分),

  • 标签: 气象行业 运动会 和谐 健身 风杯 精神风貌
  • 简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1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巴黎协议》之际,法国农业部提出了“千分之四全球土壤碳计划”,随后被UNFCCC宣布正式启动。本文分析了该计划的背景与土壤固碳技术要求及其对中国固碳减排和气候变化外交的可能挑战。考虑到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高,土壤碳库和当前固碳速率较低,而且预估的固碳潜力不确定性较大导致固碳目标设置困难,建议中国暂缓加入该计划,并可基于中国农业废弃物炭化技术可以达到较高的固碳减排效益,提出以生物质废弃物治理为中心的农业能源-土壤-肥料一体化减排碳计划,主动应对新的气候变化减排外交,推进农业减污减肥减排的生态文明建设。

  • 标签: 土壤固碳 气候变化 “千分之四”计划 温室气体减排 生物质炭
  • 简介:利用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CLOUDSAT和CALIPSO卫星主动遥感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3个典型区域不同云类型的宏观及微观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祁连山和天山地区的年均总云分数分别为62.8%,65.2%和73.4%;3个区域的积状云在夏秋季节发展旺盛,而层状云在冬春季节占主导地位。云层垂直方向的概率密度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其峰值位于2~6km之间。各个区域云液态水含量自云底向上有明显的递减趋势,夏季天山和祁连山地区低层具有丰富的云水资源,峰值分别达0.47mg/m3、0.38mg/m3。各个区域的云液态水含量峰值以冬季最小,夏季最大。对应的液态云有效粒子半径平均值位于8~16μm之间。降水云的有效粒子半径随高度上升具有明显的递减趋势,而非降水云则存在较弱的增加趋势。这种云层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变化对降水有直接影响,是评估人工雨潜力的重要依据。

  • 标签: 人工增雨 主动卫星遥感 云分数 云水含量 有效粒子半径 垂直分布
  • 简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在此基础上分析夏季植被状况与不同生态区暖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中国植被覆盖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1982年以来,植被稀疏的干旱生态区是夏季暖最明显的区域,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增速大都位于0.6~1.0°C/10a,而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达到0.8~1.4°C/10a,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夏季气温的变化与其所处地区的植被疏密程度之间存在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即快速暖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区,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夏季平均最低气温上最为显著。不同植被覆盖区中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受NDVI变化带来的地表反照率和云量变化的影响,但各生态区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植被稀疏的干旱生态区,植被减少,引起地表反照率增加,感热输送增加而潜热输送减小,加速了该地区整体的温速率;而在植被茂密地区,植被增加造成地表反照率减少,同时由于蒸发冷却,其整体暖幅度缓于植被稀疏区。所以,植被活动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干旱生态区的陆面过程上,地表辐射平衡和能量收支的显著改变放大了干旱生态区的暖速率。

  • 标签: 夏季气温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变暖趋势 干旱生态区
  • 简介:用区域回归试验的方法对2003年7月18日~8月12日遂川县开展的人工雨作业进行效益评估,发现遂川县在这期间进行的人工雨作业增加降水量38.68mm,相对增加率为35.88%.

  • 标签: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统计
  • 简介: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项目"过去百年气候暖及成因"启动会于2011年4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顺利召开。该项目由大气物理研究所主持承担,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

  • 标签: 中国科学院 气候增暖 成因 科技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
  • 简介:“人工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项目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人工雨作业在综合探测和作业、数值模式、催化播撒、检验与评估、综合集成等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在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国内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业务单位,

  • 标签: 人工增雨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集成应用 “十五” 研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利用40a(1961—2000年)的海温资料和同期NCEP资料以及高原51个测站的降水资料,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平均海温暖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的相关关系,以及在这种相关影响下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的变化状态。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暖(SSTA≥0.5℃)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场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相关关系,这种滞后性相关不但影响到高原高度场,还影响到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使高原500hPa气象场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变化又与高原东部地区表征旱涝状况的Z指数的时空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当受影响的高度、气温、比湿增大及气流动能减小时,高原东部地区发生涝(多雨)的几率较大;当受影响的高度、气温、比湿减小及气流动能增大时,高原东部地区发生旱(少雨)的几率较大。

  • 标签: 赤道 东太平洋 海温增暖 降水资料 青藏高原 500hPa月平均高度
  • 简介:少宏同志,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28年来一直工作在天气预报与气象服务第一线,他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刻苦钻研,不断地学习先进的预报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积累预报经验,积极参加科研项目.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课题11项,发表论文14篇,

  • 标签: 先进事迹 工作岗位 气象台 内蒙古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