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美两国“千禧一代”大学生因个人隐私泄露而遭遇诈骗的问题凸显。敏感数据是个人隐私保护的核心领域。为探索中美大学生对敏感数据的感知及其异同,文章归纳出92个国家和地区定义的全部30种敏感数据类型,并以中国H省和美国I州为例,分别调查两国大学生对这些数据类型的敏感度感知情况,运用T值检验作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大学生认为身份证号、财务信息最为敏感;其次是家庭住址、通话内容、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手机短信、GPS定位细节、性生活等;认为个人所属民族(种族)等数据最不敏感。(2)美国大学生认为财务信息、通话内容、手机短信、身份证号、电邮内容、GPS定位细节等较敏感,而认为工作经历与表现、姓名、教育背景等不敏感。(3)中美大学生感知的高敏感度数据类型较为一致;中国大学生感知到的平均敏感度高于美国大学生;美国大学生感知的电子邮件内容敏感度显著高于中国大学生。文章运用卡斯特的“网络社会价值观趋同论”对相同点做了分析,不同点则折射出双方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法律规制之差异。隐私法规中分类的“敏感数据”与“千禧一代”大学生感知的“敏感数据”存在一定悖论,法规需不断修订完善,隐私研究也应与时俱进。
简介:李春是自治区交通厅办公室干部,由于工作关系,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86年至今笔耕不辍。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各类题材文章1090多篇。其中有27篇获中央新闻单位和自治区级新闻奖,108篇获各类有奖征文和优秀节目奖。从1990年起,已连续6年被《新疆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李春的兴趣爱好广泛,对武术、书法、美术、声乐都有一定的造诣。国家武术队、自治区展览馆都曾想调他去工作,可他对新闻却情有独钟,有执著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群众与领导之间架起一座“互通式立交桥”。李春用其饱蘸生命热血之笔,为《新疆日报》等报刊、电台写出了一篇篇反映交通与人、人与路、上级与下级、群众与领导的时代颂歌。10年前,李春写的第一篇反映我区交通行业为群众冬季乘长途客车排忧解难的报道被《新疆日报》采用后,他的新闻报道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国内报刊上已先后发表1000多篇作品。谈起这些,他说得倒也简单,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