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并对压力原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及《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对北京某高校162名高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总分71.52±17.62)。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男生71.42±1.66;女生71.85±2.43),高职毕业生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未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工作状况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3.126,p<.05),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小于没有找到工作同学。对就业压力源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高职毕业生所体验的的就业压力更多是由社会现实状况带来的,其次是个人内在压力源和社会支持压力源,就业压力源中频数较高的前10道题反映社会对学历、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等的要求给同学们带来就业压力。
简介:19世纪初,一些在德国游学的美国青年陆续回国,并供职于精英大学,继而掀起一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留学生乔治·蒂克纳先后两次在哈佛发起教育改革倡议,呼吁教职员工仿照德国教育实施改革。迄今为止,不少学者认为这场由蒂克纳发起的教育改革是美国大学向德国现代大学转型的典型事件,并将蒂克纳的改革解读为仿照德国式现代大学展开的改革行动。实际上,蒂克纳并非以德国式现代大学为蓝本改造哈佛教学制度。而是以德国中、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学制为鉴,在哈佛完善高等教育预备教学制度,甚至,这场改革引领了随后教育界建构中、高等教育衔接制度的系列举措。可以说,蒂克纳发起的改革事件应该解读为一场以德国式高级中学为模板的教育改革。这场改革承受了美国学院制度内的惯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