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由神经内科慢性脑供血不足而导致出现头晕症状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由神经内科慢性脑供血不足而导致出现头晕症状的患者,共98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S组和D组,D组实施常规护理,S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头晕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S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前发作头晕症状的次数以及持续时间与D组患者几乎一致,(P>0.05),数据差不足以进行统计学分析;S组患者在实施综合护理后出现头晕症状的次数明显少于D组患者(P<0.05),且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S组患者出现头晕症状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D组患者(P<0.05),且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S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D组(P<0.05),且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因神经内科慢性脑供血不足而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症状,对此现象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发作头晕症状的次数,以及发作头晕症状的持续时间,并在其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对于医院护理的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神经内科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在神经内科2020.4-2021.4期间选出74例慢性脑供血不足致头晕的病人,根据随机数值表法分为2组。其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用综合护理进行干预。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头晕发作频率、头晕持续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头晕发作频率、头晕持续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内科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不仅能降低头晕发作频率,还能减少头晕持续时间,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由神经内科慢性脑供血不足而导致出现头晕症状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由神经内科慢性脑供血不足而导致出现头晕症状的患者,共98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S组和D组,D组实施常规护理,S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头晕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S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前发作头晕症状的次数以及持续时间与D组患者几乎一致,(P>0.05),数据差不足以进行统计学分析;S组患者在实施综合护理后出现头晕症状的次数明显少于D组患者(P<0.05),且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S组患者出现头晕症状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D组患者(P<0.05),且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S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D组(P<0.05),且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因神经内科慢性脑供血不足而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症状,对此现象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发作头晕症状的次数,以及发作头晕症状的持续时间,并在其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对于医院护理的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西药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卫生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共80例,依照患者入院单双号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比组患者使用传统西药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使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西药进行治疗,比对分析两组的指标变化。结果:在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椎动脉血流速度、痴呆评分及智能状态评分方面联合组均高于对比组,组间比对分析具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显示92.5%,与对比组的77.5%相比明显更高,统计学分析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西药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且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1月区间内院内收治的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内随机选择60例进行研究,根据干预形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即实验与对照,每组内人数为30例。对照组整体均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整体均接受中医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实验组症状评分为(11.32±1.32)分,对照组症状评分为(11.43±2.11)分,对比X2为0.2421,P>0.05。护理后,实验组症状评分为(25.43±3.21)分,对照组症状评分为(20.32±1.43)分,对比X2为7.9646,P<0.05。实验组的健康状况为(3.7±0.7)分、生理评分为(67.3±10.6)分、心理评分为(65.8±12.1)分、环境评分为(59.2±11.9)分,对照组的健康状况为(2.5±0.4)分、生理评分为(52.9±12.7)分、心理评分为(53.6±9.8)分、环境评分为(53.9±10.3)分,对比P<0.05。结论:对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成人活体肝移植供肝胆道离断技术对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21年3月到2023年1月收诊的50例成人活体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患者充分游离胆道旁组织后直视离断治疗与连同胆道旁组织一并锐性离断治疗方法实施价值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8.00%和20.00%,有差异,(P=0.001<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对比没有差异,两组患者操作质量评分有差异,(P<0.05)。结论:成人活体肝移植供肝胆道离断技术实施后患者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种技术操作比较安全,具有推广应用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局部脑血流异常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简易智能状况量表(MMSE)、画钟表测验(CDT)、Fild物体记忆测验(FOM)评定两组认知功能;全部对象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采用感兴趣区(ROI)方法观察大脑各部位局部脑血流量(rCBF),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患者各项认知功能评分与rCBF的关系。结果研究组MMSE、CDT、FOM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额叶、颞叶、顶叶、丘脑、小脑、脑干rCBF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枕叶、基底节r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MMSE评分与颞叶、顶叶rCBF呈正相关(r=0.472、0.358,P<0.05),CDT评分与额叶、顶叶rCBF呈正相关(r=0.349、0.451,P<0.05);FOM评分与颞叶、顶叶rCBF呈正相关(r=0.317、0.325,P<0.05)。结论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与rCBF相关,可见相关区域rCBF减少可能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临床应及早干预。
简介:目的分析并研究长春西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1月到2016年5月收治的2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化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1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舒血宁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长春西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在治疗上采用长春西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效果更好,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65例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根据随机综合序贯法分组,对照组(32例)患者予以复方丹参片治疗,观察组(33例)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MSH评分与H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H评分与H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MCAVs(收缩期血流速度)、MCAVsm(平均血流速度)、PI(搏动指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MCAVs、MCAVsm、PIM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脑血流状态,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2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并联合使用红花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天。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2.5%、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治愈率37.5%、总有效率72.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花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安全有效,效果明显优于丹参注射液,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护理中应用全面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9年1月到2022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全面护理干预,探究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满意度:90.00%(27/30);心理功能:81.20±4.03分;生理功能:80.23±4.24分;社会关系:80.33±4.47分;和对照组相比较,P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在交换输血(ET)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改变并分析其影响。方法对41例符合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并施行交换输血术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因和血胆红素水平进行分层,比较其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总结ET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溶血病(HDN)组血清IgG水平换血前明显高于其余3组,各组间ET前IgA、IgM、IgE未见统计学差异;ET能迅速降低HDN血清IgG水平,可提高感染组患儿的血清IgG水平,而对于特发性高胆及G-6-PD缺乏患儿的提高无统计学差异;ET后四组患儿的血清IgA、IgM均有不同程度升高;ET也能改善高胆红素对于IgE的促进合成作用。结论交换输血术在迅速改善患儿胆红素水平的同时,可明显降低溶血病患儿的血清IgG水平,并纠正因高胆红素对于患儿免疫球蛋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