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两次参与式影像发声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主体性视角对四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有关健康风险的认知和表述加以讨论。调查中,近50名儿童用拍摄照片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呈现出他们对健康风险的认识。孩子们拍摄的照片并用自己的语言对照片内容做出的各种解释说明,幼小的个体也能反省自身的卫生习惯和饮食偏好,而对诸多外在健康风险的关注则是聚焦在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农民工社区垃圾问题、交通事故隐患的扩大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的持续。认为孩子们提供的照片和解释捕捉到镶嵌在严峻现实问题中的自身问题,而且折射出主体性诉求。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诉求充斥着焦虑,同时也表达出对崇德文化和向善社会的渴望及期待。
简介:医疗卫生是与国民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所以医疗卫生服务的生产效率如何倍受人们的关注。运用DEA模型可以对中国各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生产效率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地区效率高低的原因。结果显示,虽然总体上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生产效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地区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并且地区间即便都是高效率或者低效率的地区,其投入和产出水平也不尽相同。
简介:基层社会自治具有特定的法律含义。自然村是基层社会自治的自然单元,必须培育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民族思维,创建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推动国家治理重心向农村基层下移。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民委员会承担了过多的政府事务,基层政府存在严重的利益化趋势,基层社会组织治理作用发挥缺位,基层社会治理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举措是:构建适合农村基层社会实际的社区治理体系,完善适合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的政府治理体系,打造适合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的社会组织体系,建设适合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的法律规范体系。
简介:“因俗而治”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俗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俗而治”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俗而治”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俗”。“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俗而治”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简介:本文采用1994-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和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解释力,且实证分析了物价、地区效应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结论如下: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即表明农村居民已经过渡为前瞻性的消费者;物价上涨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侧面反映了真实利率与农村居民实际消费的反向关系;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地区效应显著,表现为各省份之间、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消费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