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测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高压氧的影响。方法把66例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治疗前后三组患者及对照组的NO的变化。结果高压氧治疗前不同中毒程度组患者的NO的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同时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高压氧治疗前后比较发现,高压氧治疗1次后NO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而10次高压氧治疗后接近对照值。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NO的降低参与CO造成的脑、心等脏器的病理损害过程;NO的变化可用于判断CO中毒的病理损害程度及高压氧的疗效。高压氧治疗对NO的变化有有益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CO的病理损害作用。
简介:患者男,36岁.在蔬菜大棚内工作时使用蜂窝煤炉,一段时间后突然晕倒并坐压于炉上,导致会阴部烧伤,1h后入院.查体:体温36.0℃,心率118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80/50mmHg(1mmHg=0.133kPa).患者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急性病容,痛苦表情,被动体位,口吐白沫,双颊及口唇呈樱桃红色,双侧瞳孔直径约4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湿冷,肌张力增强.阴茎包皮有水疱形成,疱壁厚,内有淡红色积液,痛觉迟钝.阴囊、会阴部及双大腿内侧创面干瘪凹陷,痂硬不痛.诊断:(1)会阴部烧伤,总面积5%,其中深Ⅱ度1%、Ⅲ度4%TBSA.(2)重度一氧化碳(CO)中毒.
简介:【摘要】目的:以急救护理为研究对象,探究此疗法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3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均被确诊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以实验组、对照组对分组患者进行命名,以常规模式护理对照组患者,而实验组则接受本次报告的研究模式护理,以抢救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研究指标,根据P值与0.05的大小关系来确定数据对比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组数据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同时P值小于0.05,可知本次研究疗法相比于传统疗法具有优越性;结论:采取急救护理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护理时,相比于传统护理具有很高的优越性,由不良反应率降低可知此模式可提高护理安全性,此模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進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在一氧化碳中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接收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46例,均对其采用依达拉奉药物治疗,统计分析其治疗前后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生活质量(SF-36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治疗后SOD、GSH-PX和SF-36评分均大于治疗前,其MDA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症状轻微,停药后缓解。结论依达拉奉能够有效改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血清自由基指标,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遵循随机、自愿的原则将80例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预后等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分别为5.0%、(9.1±4.3)d与对照组的25.0%、(13.4±5.3)d对比有明显差异,两组对比差异通过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死亡病例,实验组40例预后均较好,对照组则有6例患者有迟发的神经精神症状,两组比照,实验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救中施以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并改善患者预后,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