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联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8例使用HDMTX联合化疗的ALL病人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干预,并观察评估护理效果。结果28例ALL病人完全缓解75.00%,部分缓解14.29%,未缓解10.71%,治疗有效率为89.29%。一般只出现0级~2级皮疹、腹泻、乏力,恶心呕吐、脱发和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现象。只有2个~3个疗程出现3级恶心呕吐、口腔黏膜毒性、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无心、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毒性反应发生,1例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严格执行化疗计划,强化化疗护理,可提高病人耐受性,减轻毒性反应,安全可行等优点,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保证化疗的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9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与凋亡及其机制。方法应用Westernblot检测了淋巴瘤细胞株LY1及LY8中IL-9R的表达,用IL-9处理淋巴瘤细胞株LY1及LY8,采用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AnnexinV-FITC/P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BCL2L1,BAX,p21CIPl,PIMl,MYC以及MCL)的变化情况。结果瘤细胞株LY1及LY8中IL-9R在蛋白水平有表达,IL-9能促进LY1及LY8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p21CIPl在LY1及LY8细胞的表达均上调,BCL2L1,BAX,PIMl,MYC以及MCL基因的表达无明显的变化。结论IL-9能通过上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P21CIP1蛋白基因的表达促进瘤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加甲酰四氢叶酸钙(CF)解救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不良反应。方法对38例ALL患儿进行106例次HD-MTX治疗,每疗程MTX剂量3g/m2,开始滴注MTX36小时后用CF解救,剂量为15mg/m2,每6小时1次,首剂静脉注射,以后肌肉注射,共6次,观察其不良反应的种类、发生率及转归。结果在接受HD-MTX治疗的38例患者106例次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按发生率高低依次为骨髓抑制(66/106例次,占62.3%),胃肠道反应(43/106例次,占40.6%),感染(31/106例次,占29.2%),肝肾功能损害(16/106例次,占15.1%),黏膜损害(10/106例次,占9.4%),心脏损害(9/106例次,占8.5%),神经系统症状(7/106例次,占6.6%)。其中多数不良反应程度较轻,且恢复良好,2例出现严重感染,其中1例出现严重的黏膜损害。结论HD-MTX加用CF解救作为防治髓外白血病和巩固治疗的重要方案,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多数能耐受,少数较为严重,有条件者应加强MTX血药浓度监测并给予个体化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0)冲击治疗维持性血透病人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透析的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每周2次,剂量为10000U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用2周后改为每周1次。B组16例,每周1次,每次10000U。C组16例,每周3000U皮下注射2-3次/次。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压等指标及病人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结果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81.25%,75%。副作用少,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剂量rHuEPO冲击治疗,安全有效,可较快提高Hb,纠正贫血。
简介:摘要本例患者因腹胀、腰酸2个月余就诊,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发现盆腔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及基因检测诊断为卵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黏液性癌(Ⅱb期),两种肿瘤发生于同一侧卵巢,术后多学科讨论后采用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R-GDP)方案化疗共8个疗程,化疗结束后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通过介绍本例患者的诊治经过及文献复习,为临床医师对罕见病例的识别及诊治提供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早期筛选复发性患者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复发性DLBCL患者(复发组)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同时以同期治疗后达完全缓解且无进展生存期≥36个月的34例DLBCL患者组(CR组)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病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临床方面,复发组男性6例,女性14例,中位发病年龄55.5(33~85)岁;CR组男性14例,女性20例,中位发病年龄53(15~89)岁。复发组与CR组在Ann Arbor分期(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P=0.006)、原发灶(P=0.003)、结外受累数(P=0.002)、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P=0.046)、β2微球蛋白水平(P=0.029)、乳酸脱氢酶(LDH)水平(P=0.005)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P=0.006)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P=0.732)、性别(P=0.416)、体力状态评分(P=0.248)、是否伴随B症状(P=0.511)、是否存在低白蛋白血症(P=0.279)及贫血(P=0.983)、A/G值(P=0.416)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方面,复发组与CR组相比,分型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85%∶59%,P=0.048),CD5阳性率更高(25%∶3%,P=0.014),bcl-6阳性率较低(60%∶88%,P=0.017),而Ki-67、CD10、bcl-2、MUM1、CD20、PAX5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DLBCL患者多为非GCB型,以下指标提示患者更易出现复发:CD5阳性、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结内起源、常累及多处结外器官、异常增高的LDH、CRP及β2微球蛋白水平、伴随HBV感染者。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50例年龄≥70岁的老年DLBCL患者,收集整理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Ki-67等资料进而分析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结果50例初发老年DLBCL患者中,60%患者为Ⅲ~Ⅳ期,54%IPI评分为3~5分,52%有B症状,75%原发部位为结外。在老年患者中,调整剂量的化疗疗效优于放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利妥昔单抗联合剂量调整化疗(R-CHOP)组完全缓解(CR)率优于不包括利妥昔单抗的剂量调查化疗(CHOP/COP)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5%、30.8%、11.5%。生存分析发现Ki-67对患者生存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Ki-67>80%患者预后差。结论老年患者以疾病分期晚,易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生存期短为特征,具有更高的DLBCL发病率,Ki-67是一个重要的不良预后指标。R-CHOP方案可明显提高CR率,并且足够疗程的化疗将显著改善超高龄患者的生存期。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1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7例患者为单发部位病变,4例患者为多发部位病变;7例患者免疫组化CD20+、CD79a+、LCA+、Ki-67+、CD10-表达均为100%;Ki-67+增殖指数60%-80%11例患者脑脊液均未见肿瘤细胞,行骨髓检查均未见骨髓浸润;10例患者起始化疗采用以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系统化疗联合鞘内局部注射加或不加全颅脑放疗,总缓解率90%;11例患者总生存率为81.81%,2年OS率为50%,与单纯化疗的病人相比,化疗联合放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组病人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系统化疗联合鞘内局部注射的治疗方案仍是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首选治疗方案,化疗联合放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不能带来病人生存获益。
简介:目的:观察大剂量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humanerythropoietin,rHuEPO)冲击治疗维持性血透病人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透析的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每周2次,剂量为10000U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用2周后改为每周1次。B组每周1次,每次10000U。C组每周3000U皮下注射2~3次/周。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压等指标及病人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结果: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95.0%,86.7%。副作用少,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剂量rHuEPO冲击治疗,安全有效,可较快提高Hb,纠正贫血。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对44例累及骨髓的病例回顾性分析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分别比较细胞学形态、组织形态、增生程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检出率和敏感性。结果:骨髓涂片中可见中到大型的异型细胞骨髓,切片中瘤细胞以灶型最常见。按Manoharm改良法评估,骨髓切片中网状纤维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多。骨髓涂片与骨髓切片增生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片组增生程度高于涂片组。骨髓涂片与骨髓切片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片组检出率高于涂片组。骨髓涂片与骨髓切片敏感性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切片组敏感性明显高于涂片组。结论:骨髓涂片简单易行,骨髓切片在骨髓组织状况、优势增生细胞等方面有优势,同时开展涂片和切片的检测,提高检出率,可以修正临床分期,如能同时进行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则更能提高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对人胶质瘤SHG44细胞的影响作用。方法培养人胶质瘤SHG44细胞,将不同浓度维生素C作用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HG44细胞,以顺铂(20mg/L)作为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用RT-PCR法检测SHG44细胞中HIF-1α和VEGFmRNA的表达。结果维生素C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HG44细胞生长;当维生素C浓度>1.25mmol/L,作用SHG44细胞48h细胞出现明显的增殖抑制和大量死亡;顺铂组和维生素C组细胞早期凋亡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维生素C组和顺铂组S期SHG44细胞较空白对照组减少(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比,维生素C组和顺铂组SHG44细胞中HIF-1αmRNA的表达增高,VEGFmRNA表达下降(P<0.05);维生素C组和顺铂组之间VEGF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C能抑制人胶质瘤SHG44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维生素C的作用机制可能跟降低细胞中VEGFmRNA的表达,抑制组织细胞的血管生成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R-CHOP和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方法对于2010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60患者按亚型分类,分别按R-CHOP和CHOP方案给药,考察治疗效果。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Bcl-2的表达与疗效的关系。结果GCB组与non-GCB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6;Bcl-2在两种亚型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Bcl-2表达阳性患者采用R-CHOP方案治疗缓解率高于CHOP组,Bcl-2表达阴性患者采用两种方案治疗缓解率相同,均为100%。结论GCB组患者接受R-CHOP或CHOP方案治疗近期缓解率高于nonon-GCB组,预后性良好。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gastric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PG-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患者的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56例PG-DLBCL患者的1年、2年、3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3.2%,71.3%,68.8%,平均无事件生存时间(event-freesurvival,EFS)为69个月;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8%,73.3%,70.5%,平均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为72个月。化疗联合放疗组的平均EFS比单纯化疗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不同的Musshoff分期、LDH水平、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prognosticindex,IPI)评分、β2微球蛋白值、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体能状态(performancestatus,PS)评分、有无巨块对EFS及OS均有明确的影响(P<0.05)。影响E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LDH水平及ECOG评分。结论对PG-DLBCL患者推荐采取以化疗为主的非手术治疗,LDH升高及PS评分高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 的病理诊断特点。 方法 对13例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学检测结果进行 分析 ,并复习相关 文献。结果 内窥镜活检粘膜下病变取材组织小、坏死重,易误诊,内镜病变有特征性改变,病理检查 可确诊。 结论 提高对胃肠道恶性淋巴瘤 诊断特点的认识,重视病理检查在淋巴瘤诊断中的重要性,早诊断,早治疗。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其病因及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文章分析了LncRNA可能影响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并对DLBCL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者36例(Ⅰ组)、单纯T2DM者38例(Ⅱ组)和健康体检者32例(Ⅲ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标本的APN和RBP4浓度,同时检测血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结果:Ⅰ组血清APN的浓度为(3.5±0.8)mg/L,显著低于Ⅱ组(7.8±0.9)mg/L和Ⅲ组(11.6±1.6)mg/L;Ⅰ组血清RBP4浓度为(23.1±2.8)mg/L,显著高于Ⅱ组(13.6±1.5)mg/L和Ⅲ组(10.2±1.7)mg/L。APN浓度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402、-0.322、-0.316、-0.518和-0.469,均P〈0.05);而RBP4与上述指标呈正相关(r=0.486、0.347、0.396、0.401和0.355,均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426,P〈0.05)。结论:血清ANP和RBP4检测对T2DM大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眼附属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A-DLBCL)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OA-DLBCL患者23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观察OA-DLBCL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型特征。18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统计患者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各临床特征与患者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23例OA-DLBCL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43~82岁,中位数为65岁;左眼14例,右眼8例,双眼1例;肿物位于眼眶14例,泪腺2例,泪腺及眼眶3例,泪囊及眼眶1例,结膜1例,结膜及眼眶1例,眼睑皮肤1例;影像学检查可见附属器或眼眶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MRI显示肿物信号强度与眼外肌或脑灰质接近;中心母细胞变异型21例,免疫母细胞变异型2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亚型6例、非GCB亚型17例;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及B细胞淋巴瘤蛋白2基因双表达2例,非双表达21例。18例随访患者随访时间为25~156个月,中位数为48个月。随访资料显示原发性OA-DLBCL患者5例,继发性OA-DLBCL患者13例;Ann Arbor分期ⅠE期5例,ⅢE期1例,ⅣE期12例;随访期间8例患者生存,10例患者死亡。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9%、71.4%和41.7%。Log-rank检验显示Ann Arbor临床分期、年龄与OA-DLBCL患者的总生存率有关(χ²=7.448,8.804;均P<0.01);而性别、肿物大小、分子分型、Ki-67增殖指数和是否有骨侵犯与患者的总生存率均无关(均P>0.05)。结论OA-DLBCL主要发病于老年群体,单眼发病率较高,眼眶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分子分型多为非GCB亚型,Ann Arbor分期和年龄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6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