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需要面对的几个“真空期”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07
/ 2
从中学进入大学,大学生要面临环境的转变与如何适应环境的问题。他们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中学时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来到了大学这个陌生的环境。新的学校生活、新的学习秩序都会使一年级新生感到陌生而难以适应。一下子从天之骄子变成了班级的普通一员,很多大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方法,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一时难以把握更谈不上热爱和喜欢。而他们的精神又处于尚不成熟的敏感时期,面对大千世界敏感而好奇,极容易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因此,大学新生往往会有一段迷失自我的时期,姑且称之为大学生活的“真空期”。处于网络真空期的大学生往往会沉迷于网络,对自我人格培养和成才教育造成不良影响。
一、“理想真空期”
社会对大学生的预期是很高的,大学教育,除了要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抛弃对社会的整体关怀。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肩负着探索真理、发现未知、将自己所学回报社会,完成人生责任的社会化跨越等使命。但初入校门的大学生,总有一段时间处于理想真空期状态,矛盾彷徨,无所适从。而大学生的年龄又处在喜欢追求时尚,渴望被别人关注和承认的时期,因此,容易受外界言论和行为的诱惑,而迷失自我。
处于理想真空期的大学生往往有以下表现:
一是学习目标功利化。
这和大学生从小的应试教育有关,学习目的往往是功利的和狭隘的。中学时,学习目标就是考大学,而考上了大学以后,学习就是为了出国、挣钱、考研。而学习兴趣、自我完善这些最根本的学习目的却被忽略了。当学习目的变得功利化,学习气氛也变得浮躁和焦虑,大学生们为自己的就业和将来担心。他们考研,考GRE,考证,增加就业的砝码,以便在未来的就业市场谋到高职、高薪的工作。
功利化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逃避学习和厌学倾向。有些大学生学习不努力,敷衍了事,对学习成绩期望低,及格就好。而把大量的时间消磨于社交、娱乐、网络游戏,希望以业余生活的丰富性取代学习方面的焦虑。
功利化学习使学生学习了知识,不是去服务于民,而是去强化自己谋取私利的能力。他们把大学校园看成是积累智力和人脉,积累自己个人资本的地方。
二是生活目标物质化。
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充斥着对金钱和物质的崇拜。甚至有的大学教师公开声明没有IPAD的同学不要选他的课;声称毕业后年收入不超过7位数的不要说是自己的学生。物质崇拜当然不是大学生天生就有的,来自社会上的物欲崇拜价值观,在正处于理想真空期、没有多少辨别力的大学生看来,就成了金科玉律,成了人生的座右铭。在这样的气氛浸染下的大学生,将占有物质的多少作为自己人生成败的一个标准。他们选专业、找工作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社会的需求,而是看将来能否挣大钱。他们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盲目追求名牌和时尚。
大学生的生活目标物质化需要从根源上反思现代教育。一个日本学者曾指出:“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从而导致了学问的尊严的丧失;另一个是认为实用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的尊严的丧失。”①
应对措施:大学生应该尽力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很多孩子的兴趣从小就不被重视,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在专制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所以长大了,他们也习惯于听命父母,遵从社会,在很多事情上“随大流”。
变功利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大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堂所学,更要求学生在课下博览相关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中学的学习是教师手把手地教、一个题目一个题目查漏补缺,将每个知识点反复学习和复习。大学的教学进度快,容量大,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交流,学习的主导变为学生自己。在大学里,老师很少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学生在渡过了高中超负荷的学习生活后,出现了松懈感,懒得学习,甚至出现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等状况。
二、情感真空期
大学生们经过多年奋斗之后如愿以偿进入大学,渴望在大学里广交朋友,建立友谊,收获轰轰烈烈的爱情。然而,新的生活秩序他们一时还难以适应,很难交到知心朋友,更不用说确立恋爱关系。初入校门的大学生有段时间会处于情感孤独的状态,我们称为“情感真空期”。
大学生们发泄这种孤独的方式往往是借助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的方式来填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真空。但是,网络间的人际交往是间接性的,因为没有了道德力量的约束,网络交流往往充斥着信口开河和不负责任。长久依赖网络会造成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情感的缺损,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加剧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困难的局面。
产生情感真空期的原因有三:
一是由失落感和挫败感造成。一个中学里即使再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也会体会到失落感和挫败感。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往往强手如林,自己的优势不能发挥,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这还只是成绩方面的,其他的,比如城乡差别,贫富差别,生活背景的差异等都会造成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障碍,内心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现代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家长呵护,在学校以学习为重心,交往所需要的彼此尊重、宽容、忍让,是先前的生活里不具备的。在大学生活里,远离父母和熟悉的环境,第一次近距离与陌生的同龄人共处,要有一段适应期。许多大学生不善与别人交流,一旦得不到他人认可就会感到孤立无援。
三是生存压力导致人际关系过度紧张。在大学生活中争取奖学金、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使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竞争关系。生存环境的紧张造成生存压力多元化、低龄化、放射状分布在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校园已成为社会竞争的演练场,学习变得功利而毫无乐趣。
应对措施:大学生要首先学会享受孤独。孤独本身不是心理疾病,如果不注意控制其走向,造成情绪抑郁,才会引发心理问题。其实,孤独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相反,孤独是成长的必经环节。只有经历孤独才能意识到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自我规划,自我发展,才能不人云亦云,走向人格独立。只有学会了享受孤独,才能对自己的情感随时随地都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时时将它控制住。
享受孤独并不意味着事事特立独行,习惯独处的人,在群体中也一样自在。往往自我认知能力强的人,对他人的情感认识能力也强,感应快,反应适度。大学生要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要学会彼此尊重、宽容、忍让。加入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要善于在独处时积极充实自我,在群体活动中好好善待他人,既有施展自我的个性空间,又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
三、自我认知真空期:
理想真空期和情感真空期只是外在的表象,究其实质原因,应是大学生自我认知尚未健全之故。当今大学生比以往更加注重自我成长,注重个人全面发展,但同时他们在内心深处也有逃避矛盾、逃避自我的一面。
自我认知真空期的主要表现:
(一)无法正确进行自我表现和自我确认。自我认知真空期会出现自我认知方面的障碍,如“自傲”——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处处表现自己,对自己的长处无限夸大;或“自卑”——因为生理缺陷、成绩不好、能力差、家庭贫困等原因产生过多的自我否定。无论是自傲还是自卑都是自我认知中的“意识狭窄”或“意识休克”,丧失了对自我的整体认知和判断,从而衍生出很多其他问题。
(二)面对重大选择和决定时,把决定权交给他人。在选择专业、就业、甚至恋爱对象时,大学生不知该如何选择,倾向于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外界——教师的指派任命、父母和同学的建议,甚至,将决定交给纸牌和星座运势推演。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呵护较多,但期望值又很高。这样反而造成孩子责任心不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问题无力自己承担。既然做决定很痛苦,干脆不去做决定,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萨特曾经说:“一个人的一生是由一系列的选择造就的。”可以想象,大学生无法承担选择的责任,他的一生岂能活出自我?
大学一年级是心理发展的适应期,这个时期应该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环境,以便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积极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平稳地向职场成人身份过渡。
1.本文为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会2010年度项目“大学生网络生活状态调查”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转引自敬菊华等:《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