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神会”与“以形写神”(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02
/ 2
 二、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形神观与“以形写神”
  
  关于“神”的认识,在先秦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儒道两家多有论述,其核心皆认为“神”是一种客观存在,虽无形无状但妙引万物,是一种真实创造性。如《易经》《说卦》中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其出于天,引动雷、风、火、水等自然现象,以“动”“挠”“燥”“悦”“润”等方式变化万物,所以孔子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所为乎。”汉许慎《说文解字》对“神”的解释与之一脉相承:“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虽有妙引万物之功,但变化无穷、玄妙不测,孟子说它“圣而不可知之”。老子的“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实际上也是指出了“神”的妙用。出于对天“神”妙造万物的感悟,古代哲人认为,人之“神”同样也出自天,并且其对人之效用类同于天神。《淮南子》中把人的血气比作风雨,人的耳目比作日月,而“神”使气任性、驾驭其中。那么,人之“形”和人之“神”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在秉承道家思想的《淮南子》中有这样的叙述,我们不妨作为参考:“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4]这就是说,“神”游动无方而使气任性,其品质以清明、灵动为高;“形”体现地的厚重实在性;“神”为生命之制动,“形”为生命之载体;“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从。《淮南子》还认为,“神”影响“形”的存在,“神”旺盛则役气理形;同时,“神”的姿态和风采通过“形”的生动变化而显现。
  上述虽为汉人之理论,其实质却是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魏晋名士所张扬的玄学之风,重点正在对老庄思想的重新挖掘和振兴,以实现其于特殊时代的所作所为。这种“神”为主导“形”为辅从的理论,契合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玄旨,在魏晋名士的生命过程中绽放出清逸迈俗的流光溢彩。值得重视的是,魏晋名士在实践中不羁于世甚至鄙视尘俗的所作所为,其本意是通过生命本体的率真表现,自然流露人的精神本质,也就是以“形”显“神”。落实到绘画上,那就是“以形写神”观念的形成和实践。很多人拘于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言论,认为“传神”之“神”只由眼睛而发,不关乎形体,这是片面理解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形神观而形成的管窥之见。顾之本意在重视眼睛作为神采流露的主要通道,而“悟对”之时,甚至于脸颊上的三根毛都有益显“神明”的功效。对“神”的“悟对”除了关注眼睛之外,还重视感悟人作为一生命整体而显露出的神韵和风采。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写神”其实就是“写形”,不过,这里所指的“形”是经过“悟对”而“神”化的“形”;“写形”就是“写神”,是以“悟对”而“神”化的“形”来彰显“神”的存在。这样理解魏晋南北朝画家的形神观,就会明白顾恺之写裴楷之像为助其神明而颊益三毛的道理了。
  
  三、“动与神会”的思想根源与实践
  
  考究“动与神会”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庄子。庄子在他的《养生主》中讲述了一个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其中讲到,庖丁之所以“游刃有余”的豁然解牛,在于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行,官知止而神欲行。”[5]庄子这种“神遇”而行的行为主张,与他的《逍遥游》思想相统一,集中体现了庄子不羁于物,合于天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5]的精神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行”,是指以自己的精神会通外物之精神,以发现对象的“变化之道”,从而神明朗然而现,依此而应化万物,则游刃有余。顾恺之显然深通庄子思想,如其“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传神之趋失矣……不若悟对以通神”的绘画理论就像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行”的翻版。“官知止而神欲行”,是说:只有不被外物所羁绊,“神”才能不塞其源,动无所遁,畅游天地之间,而达“无为而无不为”的逍遥人生之最高境界。运用于绘画实践,“动与神会”是画家之“神”会通对象之“神”从而完成“写神”的基础,所以其关键在“会”;不“会”则“神”无由“写”;不能保持“会”,则“写”不顺畅,“神”之趋易失,所以,“写神”的顺利进行始终要依靠“动与神会”来支撑,“动与神会”的重点在于“会”的保持。“神会”是画家以自己的心灵感悟对象整体生命的一种观察方法,只有由外在的“目视”转入“神会”才能充分悟解对象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动与神会”是画家“写神”的潜在支持,只有“动与神会”,才能理想地完成“写神”的整个绘画过程。剖析魏晋南北朝画家的名士情结和超然处世之态度,就会明白:不羁于物,甚至鄙视低俗,其本意在解脱生活中的包袱,以“与神会”;洒脱达观,燕处超然,其意在保持“动与神会”的艺术心态。
  综上所论,“动与神会”与“以形写神”的含义、关系及其产生的原因,已经明晰。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魏晋南北朝绘画中,“以形写神”的风尚十分明显,其形成得力于才性名理之学和魏晋玄学之风的积极推动;其理论依据及思想根源主要来自玄学新解中的老庄哲学;其在绘画中的艺术表现为:以“写”的形式展露对象之神韵,抒发画家之性情;“以形写神”得以实现的实践支撑,是“动与神会”的理念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潘运告.唐五代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2]潘运告.魏晋六朝书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3]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康德.淮南子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文典.庄子补正[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