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1例手术探查证实为病灶不能切除的晚期肝癌病人,在术中作肝动脉和门静脉插管并将与导管相连的注药盒埋置皮下,术后经注药盒行反复化疗栓塞治疗。药物包括阿霉素10~30mg、丝裂霉素10~20mg、卡铂100~300mg及超乳化碘油10~30ml。结果16例生存超过1年,1年内死亡5例。
关键词:肝细胞癌 肝动脉 门静脉 化疗栓塞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且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经导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被认为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有研究表明,肝动脉化疗栓塞并不能使肝癌细胞完全坏死[1~3]。也有人认为单纯作肝动脉化疗栓塞有可能会促进肝癌的肝内转移[4],可能与肝癌主要通过门静脉系统发生肝内转移有关。作者从1995年6月至1997年3月,对21例手术探查证实病灶不能切除的病人作了肝动脉和门静脉同时置管并注药泵皮下置入术,术后经注药泵作反复化疗栓塞,取得了21例病人中16例生存超过1年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1例肝癌病人,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25~74岁,平均(46.1±14.9)岁。2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诊断均得到病理学证实,并经手术探查病灶不能切除。其中巨块型10例,结节型3例,弥漫型8例。肿瘤最大直径为24cm,最小直径为1~2cm弥漫性多发病灶。21例病人均无黄疸,但都有程度不等的肝硬变,其中5例有小量非癌性腹水。
1.2治疗方法 在手术探查证实病灶不能切除后,即作肝动脉和门静脉同时置管并将注药泵置入皮下。动脉经胃网膜右动脉插入,并经肝总动脉和肝固有动脉插至肝右或肝左动脉。经导管注入美蓝,观察肿瘤组织的着色情况,若全部肿瘤组织被染成蓝色,表示导管位置正确,即固定好导管。若只有部分肿瘤组织着色,则将导管退至肝固有动脉,并再注入美蓝,见左右两半肝的肿瘤组织均被着色后固定好导管。门静脉插管则经脐静脉途径,在紧靠腹壁处剪断肝园韧带,用2号或3号胆道探子依次扩张脐静脉腔隙,然后将导管插入脐静脉并经门静脉左干插至门静脉主干,固定好导管。所用导管为直入式注射导管,前端有单向活瓣,后端与注药盒相连,插管前先用肝素盐水充满导管及注药盒,导管放置好后分别将两注药盒埋于皮下并缝合固定。
每次化疗栓塞均在x线电视荧光屏监视下进行,先注入造影剂以确定导管位置,然后再注入化疗栓塞药。药物包括阿霉素10~30mg、丝裂霉素10~20mg、卡铂100~300mg、超乳化碘油10~30ml。各药充分混合后经注药盒注入。2/3的药量作肝动脉化疗栓塞,1/3的药量作门静脉化疗栓塞。超乳化碘油及其它化疗药的用量主要根据肿瘤大小、肿瘤血供多少及肿瘤区被碘油占据的情况而定。两次化疗栓塞的时间间隔为4~6周。化疗栓塞次数最少者2次,最多者达12次。所有病例均在化疗栓塞前后进行了肝动脉和甲种胎儿蛋白测定。
1.3结果 全部病人在术后均有程度不等的右上腹疼痛、发热、消化道反应、转氨酶升高、甲种胎儿蛋白下降。疼痛多在3~5d内缓解,体温均在38℃以下。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与呕吐,对症处理后也能在2~3d内消失。转氨酶有轻至中度升高,经护肝治疗后多在2周左右恢复到化疗栓塞前水平。甲种胎儿蛋白在15d后均有所下降,其中3例1~2个月后降至正常水平。18例病人中4例在一年内死于肝功能衰竭,其余16例生存超过1年,其中5例至今仍带瘤存活,存活期分别为13、14、18个月。21例病人的1年生存率为76.19%。
2讨论
肝脏肿瘤为双重供血,中心部分以肝动脉供血为主,周边部分主要由门静脉供血,肝动脉系统与门静脉系统之间存在广泛的交通支,肝动脉栓塞后仍可以从门静脉系统获得血供[4]。正是基于肝肿瘤双重供血的原因,提出经注药泵同时行肝动脉和门静脉化疗栓塞,可以更彻底地阻断肿瘤血供,从而使肿瘤中心部分和周边部分的癌细胞完全坏死,提高化疗栓塞疗效。本组资料中21例经手术探查证实为病灶不能切除的晚期肝癌病人,经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途径化疗栓塞治疗后,取得16例超过1年的满意结果。因而作者认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途径化疗栓塞是晚期肝癌综合治疗措施中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朱上林等[5]的报道结果和治疗体会与本作者的治疗结果和体会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