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洞穴的生态环境特点与洞穴旅游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03
/ 2

摘 要:本文以喀斯特溶洞为例,阐述了岩溶洞穴的生态环境,主要从洞穴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洞穴旅游的消极方面来说洞穴旅游对人类的,以及给洞穴本身带来的影响。
:生态环境 洞穴旅游 地质地貌

前言:岩溶的是指地下和地表水对可溶岩石,进行以溶蚀为主的地质作用,并由此而产生的特殊地质、地貌现象的总称。我国的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约130万km2 占全国意面积的14%,是世界上碳酸岩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广大,裸露于地表的碳酸盐岩面积有91万平方公里,加上覆盖与埋藏于地下的碳酸盐岩,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40万平方公里,南方黔、滇、桂、川、湘、鄂、粤诸省区为最重要的岩溶区,碳酸盐岩沉积总厚度在一万米以上,几乎分布于各个地质,分布面积广大的碳酸盐岩,加上适宜的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岩溶洞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一 生态环境
(一) 形成过程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中,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动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穴。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
洞穴内主要的景观类型有:
1、鹅管:这是石钟乳的最初形态,属滴石类,在国外称麦杆状钟乳石,它的直径与水滴一样大小。
2、石盾:这是因为它呈园盘状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种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笋: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笋状而得名。
4、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这是一种歪斜的石笋。这种石笋原本是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冲刷土层使台地坍塌,石笋也就倾斜了。
6、钟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竖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层冲走,使石柱悬挂在洞顶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幔状沉积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状的沉积物而得名。
(二) 洞穴生物
一般在洞穴中的动物可分三种:一是真洞穴动物。这种动物只能在洞穴中生活,离开洞穴环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具代表性的此类动物有:盲鱼、盲鳅、蜘蛛和蚰蜒等。这类动物以眼睛明显退化或消失,有特殊的感应器官,缺乏色素,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为其特征。
二是洞穴动物。这类动物的眼睛和体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基本上能适应洞穴生活和繁衍后代。
三是拟洞穴动物。这类动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暂居及季节性回洞内生活的动物。
除了动物之外,还有一些不喜光亮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藤本植物,都是生长在有水份的地方,给黑暗的洞穴增添了一丝生机。于是整个洞穴形成一个完好的生态系统。

二 洞穴旅游
(一)洞穴旅游资源的特点:
①洞穴是一种遍在性旅游资源,全世界凡是有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大多有洞穴发育。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世界第一,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浙江发育有大量的喀斯特洞穴。
②其共性大,独特性小,游客重游率低。从地貌学的角度,洞穴的形成有多种成因,可分为多种类型。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洞穴内不外乎都是由共性大,个性小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等构成似人似兽似物的景观。

③空间竞争替代性强: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出现此长彼缩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总体评价是一种区域性旅游资源;喀斯特洞穴的旅游生命周期比较短,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阶段。
(二)洞穴的类型
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类型划分成四种,即孤立的喀斯特洞庭湖穴开发,组合喀斯特洞穴开发,镶嵌在著名风景区内的喀斯特洞穴开发和利用介入机会的喀斯特洞穴开发四种类型。
(三)而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一些洞穴开发利用欠佳,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主要表现在:
①开发前调查不足,洞穴环境保护与自然状态维护意识差,不少游览洞穴在开发时或在经营过程中,其自然状态就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损害了景观的整体美。
②洞内景点规划重点不突出,遍地是景:景点的命名随意性较强,脉络不清;重神话及传说,缺乏科学性及性,意境不够深远。(以张家界新开的景点--龙王洞为例,它就是以土家族的杜心五作为精神寄托,而且在洞内还建造了一条龙,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此外,洞内、洞外人工造景甚为普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美,有"弄巧成拙"之感。
③导游设施落后,导游人员素质低,缺乏起码的洞穴知识。导游词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主,少有或全无洞穴科学。对洞穴重要景点和自然景观较少有或没有相应的科学名词及简要说明。此外导游人员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能针对游客的类型与文化素质之不同,在导游讲解时有所侧重,不能做到形象导游、意境导游与科学导游相结合。


④经营管理水平多数较低,、效益较差。
(四)开展洞穴旅游的消极方面:
① 我国南方的岩溶地区,特有的地表地下形态及其沉积物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许多已成为旅游资源。但不少岩溶洞穴(特别是南方)已遭到破坏,洞穴内的钟乳石、石笋等被采掘、买卖甚至出口。广西恭城、平乐等地采掘的钟乳石(有些长达2—3米,重1—2吨)用拖拉机、汽车外运。在一些洞穴旅游景点,为招揽游客,随意安装光声电设备,使洞穴的原生环境破坏,加大了洞穴的风化剥蚀速度,洞穴景观和沉积受到严重破坏。
②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理进程,而减慢了化学进程。我们知道,在人类没有进入之前,洞穴里所有景色的都是原始的。当人们发现并开发时,为了提高进入性,不得不修建一些游道主人进去。于是一些本没有路的地方,只要有人进去便有路了,这一方面造成了景区的破坏,另一方面,使景点人工化。以张家界新开的景点龙王洞为例,首先是洞口,以前只有一个可进入的天窗,但是人们经营者为了方便游客进入,在原洞口的旁边新开凿了一个人工洞口;其次是里面的游道,到处是人工动作的痕迹,而且有一些石笋、石柱有被人洗过的痕迹或是正在洗。这样破坏了石柱和石笋本来的氧化膜,促使物理氧化过程加速。让我们来看一个化学反应式:
①CO2+H2O=H2CO3
②CACO3+H2CO3 CA(HCO3)2 CA2++2HCO3
第一个反应式是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这就要求洞穴里面要有足够的CO2才能使这个反应式正常进行,也才能为下一个反应式提供“原料”。但是一旦洞穴开发以后,到洞穴里面游览的人多了,里面的空气流通了,相对来说CO2就会减少,这样就会第二个反应式就不会正常进行或者是速度放慢,那么溶洞会从此生长也会放慢,甚至停止。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我们的后代看到了将是我们现在留给他们的,一个严重破坏的死洞。
③ 加重了环境污染。游客进入洞里势必从外面带进许多垃圾。而旅游开发者为了能让游客进入洞穴参观游览,要修筑一些小游道,这就对原始地貌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④ 破坏生物群落。在洞穴没有开发之前,洞穴里的所有生物群落处在一个稳定的生物链之中,它们也是处在一个小世界当中,而当人类进入这个系统之后,就像是一个外星侵入地球一样,人类成为一个“外星人”,对洞穴里生物群落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都知道,界,有一些动植物不喜欢光亮,它们就只能生存在一个黑暗的世界,开发者为了游客能在洞穴里看清所谓的“景点”,在洞穴的墙壁里面安装照明装置,更多的是为了增加效果而安装的彩灯。而对于那些不喜光亮的动植物来说,这些灯泡就是一颗颗“原子弹”。于是这个生物群落为了适应环境,要么继续进化,要么就退化,甚至是灭绝。到时我们就只能像现在看恐龙化石一样来看这些群落里的生物化石。
⑤ 安全系数不高,存在有安全隐患。凡是进入洞里的人都知道,在洞穴里面一般都会有几个大厅,而且在人们的头顶上到处悬挂着石钟乳,给人一种潜在的威胁。我们的地壳一直在运动,那些小级别的地震我们人类还不能感觉到,但现实中存在。况且人们还要凿岩安装照明装置,难道他们还会用原始的手工式?这也加剧了石钟乳的破坏,如果有一天掉下来,到时后悔也来不急。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我们从没见过的动物,也对我们存在潜在的威胁,不知何时会侵犯我们人类。

资料:
1 洞穴资源网
2 保继刚,丁健 特类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同期探讨---以云南建水燕子洞为例 旅游开发----原理··实践,北京,出版社 2003
3 保继刚 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研究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4 保继刚 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5 周进步,庞规荃,秦关民 中国旅游地理, 青岛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