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诗引入教育,把爱播撒给学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将诗引入教育,把爱播撒给学生

沈纳新

北京市海淀区科学院南路甲14号中关村中学100086

著名的德国诗人曾动情地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谓诗意就是人带着积极、平和和公正的心态寻求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平衡、和谐而生发的情思、意向,是人性与物性的统一。”可否让教育在诗意中完成心灵的涵养和美德的养成?《礼记·经解》篇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悠久传统,“诗”本身就是教育的手段。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尝试把“诗”引入我的教育工作中。

一、诗,滋养心灵

班里的学生中有一个冷漠的“刺头”,他排斥学校的一切行为规则,学校不允许在校使用手机,他偏偏上课的时候偷偷玩手机,被年级主任逮个正着,叫了家长。年级主任苦口婆心地批评教育了一番,他报以冷眼;家长流着泪劝说,他仍以冷眼相对。他几乎不交所有科目的作业,每次尝试和他口头沟通,他都眼睛一翻,眉头一拧,表现出极其反感的情绪,所有的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他就是这样以“冷暴力”和同学、老师相处。我知道,正常的说教对他一点效果都没有,对他,还需要找到更有效的办法。于是,我写了一首诗。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找准时机,读给全班学生听:

你趴在桌子上,脊背深深弓起/你不停摆弄那小小的机器/把自己锁在小小的天地里/不理世界的花香笑语/教我如何走近你/你耷拉着脑袋/你把泥土看进眼睛里/你晃着身子/你就在我面前,却又远远隔离/你一言不发/却明明在告诉我:我讨厌你/你不管数语英/你不信儒释道/你把阳光丢进冰窖,摔得粉碎/你大声昭告世界:我无所谓/教我如何说爱你。

在分享这首诗时,我并未点名道姓,而是以诗的形式向学生低姿态地表明了内心中婉曲的情绪和热烈的期望,即:老师多么爱你,多么渴望靠近你,多么希望你可以敞开心门。分享这首诗的时候,我注意观察了那个冷漠学生的表情,他的脸上微微泛红,显然是听进去了,也听出意味来了,甚至表现出了些许的不好意思。不知道是不是这首诗起了一点作用,之后的沟通变得顺畅了很多。

二、诗,针刺弊病

语文课上,不时有打瞌睡的学生。如果在之前,我可能会像很多老师一样,敲敲桌子,嚷一嗓子:“醒醒,醒醒,别睡了!”或者,叫起某个睡眼惺忪的学生,命令他站一会儿。然后,我还会在班会上就班级上课睡觉的现象大大议论一番,抓几个“典型分子”狠狠批评一番,尝试以这种“严厉”的方式告诉他们“上课睡觉的危害”,以希望唤起他们的注意。但是,这样的教育效果并不好。于是,我又想到了诗,用诗去表达“体谅”而非“责怪”。

臂儿弯弯/弯出了月儿尖尖/忽儿,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忽儿,它带着爱情雨飘落在你的心田/萤火虫闪亮的是你眸子的光/倏尔,你是丛林骑士,用刺刀剜敌人的心肝/倏尔,你是灵宝仙尊,厚载万物广覆无边/莹莹流涎/笑窝浅浅/或许你只是睡得安闲/那么,亲爱的孩子/睡吧,睡吧/在可以做梦的清浅流年。

三、诗,鼓舞士气

高三前的暑假,学生们都提前进入到了备考的状态。学校安排了自愿补课的活动,冒着七月份的似火骄阳,学生叫苦不迭。也有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恐惧高三,出现了烦躁、精神不振的情况。为此,我写了一首自嘲诗:

我是一只行走在北三环到北四环的烤乳猪/骑着自行车/屁股翘上了树上的喜鹊窝/还要告诉自己:奔跑吧,兄弟!我是一只行走在北三环到北四环的烤乳猪/汗水当成了柠檬味海盐汽水/咂摸着滋味/还要宽慰自己:这,才是生活的味道!我是一只行走在北三环到北四环的烤乳猪/清高自大碾压进了车辙里/揉成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岁月印记/还要挤着笑:嘿,我能干吧!我是一只行走在北三环到北四环的烤乳猪/披着外焦里嫩的外衣/还要排队等着/那盘碳烤嫩牛肉/呵,你就这点追求?

学生处在人生特殊的时间段,学业的压力、家长的期盼、考学的担忧,这些复杂的情绪困扰着他们,何况又处于容易烦躁焦虑的夏七月。写这首诗的初衷,是自嘲,而更根本的是博学生一“乐”,教会他们自嘲的精神。困境时时有,如何度过困境?或许真的需要一点自嘲的精神。

四、“诗教”的好处是什么

首先,它使看似枯燥繁琐的教育生发了诗意。教育是对心灵的指引和唤醒,它的过程和目标都应该是美的,但是很多时候“苍白无力的说教”使教育变得乏味。“诗”的引入唤醒了教育的美感。其次,它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诗教”是一种委婉的教育方式,它把道理、希望、期盼等都融入在美丽的文字中,学生涵泳、思索才能获得。这种方式摈弃了直观说教的简单、粗暴,也更能直入人心,产生打动心灵的作用。再次,它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中国的学生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从来都不缺少“说教”,从小就被家长和教师教育“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生对于“命令式和警告式”的说教尤其反感,往往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实,不论是青春期的学生,还是其他年龄段的人,本质上都是渴望“诗意”生存的。“人本质上即是一个具有诗性情怀存在的自然体,诗性生存是其具有永动机意味的永恒追求。”因此,“诗教”更符合青春期学生的接受心理。

参考文献

[1]冯铁山追寻诗意:教育本真的失落与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3]程颖韩磊教育本真的诗性复归探微[J].教育理论研究,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