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原始感知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原始感知思维

胡景虹

胡景虹云南省普洱市职教中心665000

摘要:人的思维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且思维是在对事物的感知、认识中不断发展、提高以至得到完善的。在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原始感知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提高其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原始感知思维

原始感知思维是人遇到问题时最初产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是一种有一定理论根据,但并非一定可行的思维。它源于人头脑中原有知识,是人的思维向更高一级发展的基础。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探索、创新的过程。教学中无论采用任何方式,都应将数学问题的发展基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原始感知上,才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认识结构的形成。

一、数学教学重视学生原始感知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每个知识体系本身都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在学生对问题原始感知思维基础上,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个性思维品质,切忌教师“包办”而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原始感知思维进行教学。注意从学生的思路出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从自己对数学问题的原始感知思维出发,经历数学思维过程,就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重视学生原始感知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人的创新思维多是在原始感知思维验证受阻后逐渐引发的。数学创新思维也不例外。

如:“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公式推导教材是这样叙述的:

“设等比数列a1,a2,a3,……an,……的前n项和为Sn

则Sn=a1+a2+a3+…+an

即Sn=a1+a1q+a1q2+…+a1qn-2+a1qn-1(1)

(1)两边同乘以q得qSn=a1q+a1q2+a1q3+…+a1qn-1+a1qn(2)

(1)-(2)得Sn-qSn=a1(1-qn),即(1-q)Sn=a1(1-qn),从而有:Sn=q1(1-qn)/(1-q)(q≠1)

教学时,如果直接讲上述推导,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茫然的状态,因为这有悖于学生的认识规律,脱离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原始感知思维:“求和相加,老师为什么不相加,反而要相减?”学生转不过弯来,造成思维上的间断,不理解必然导致思想上不接受。为了较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教学时,做了如下铺垫:让学生求数列“1,2,22,23,……,299”的各项和S。问题一出,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开始如下运算:S=1+2+22+…299”,这充分显露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原始感知思维。但照这种思路进行下去,出现的数字愈来愈大,而且运算非常繁琐,以至所有学生都无法再算下去,从而考虑“有无其他更好的方法?”在这思维转向的关键时刻,我开始引导学生重新观察这个数列的特点:从第2项起,后项与前项的比是2(公比),据等比数列的意义,将此数列的每一项都乘以2,就得到相应项的后一项(除最后一项299外)。

即:S=1+2+22+23+…+299(1)

而2S=2+22+23+…+299+2100(2)

再引导学生观察(1)、(2)两式。经过比较,发现(2)-(1):S=2100-1

学生在经历了繁难的计算之后,突然发现了上述解法,不禁为之一震:太妙了!继后,再引出教材中用错项抵消的方法推导求和公式,学生就容易理解与接受。

当学生按自己的原始感知思维解决问题受阻时,教师可以巧妙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对问题进行重新考虑。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逐渐体会到数学创新思维的策略和方法,面对问题时,敢想、会想,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的原始感知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注定了学生必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思维的强制灌输下,形成了间断、机械、零乱的记忆,久而久之,数学对学生来说成了一本本莫名其妙满是数字与字母的“天书”,毫无趣味可言,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成了学习中的包袱……。数学作为一门发展思维的科学,沦落到这一地位,未免让数学教师感到悲哀。悲哀之余不由反思: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才能扩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原始感知思维,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知、情、意、行”协调统一地参与数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使学生认识数学理论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冷忠民中职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11,(17)。

[2]周丽霞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