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亮(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艺术研究院山西吕梁033300)
摘要:本文对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体验、模仿引导、想象启发、以情带声抒发等几个问题做了简要分析。重点对声乐的效应体验、模仿引导、想象启发做了细致的研究,为声乐研究提供了经验与理论的依据。
关键词:声乐学习技巧探究问题研究实践引导
声乐学习对于歌唱素质和能力培养是否只涉及到呼吸、发声、吐字以及音准、音高、节奏等技巧的训练呢?而现实声乐学习生活中有些不善歌唱者的毛病恰恰并非如此;他们往往嗓音条件不错,“五音”齐全,也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但声乐作品就是唱不好,究其原因,此类情况大多是由于“不够味”。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没感觉”。这里所说的感觉就是指对音乐作品领悟、感受、体验和表达能力,而这些并不一定是演唱者的亲身体验,再加上声乐艺术的抽象性,想要把声乐作品表达得更逼真,就必须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下文中将对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体验、模仿引导、想象启发、以情带声抒发几个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体验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物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作为声乐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地认识、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巧妙把握心理效应,因势利导,将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1.情绪调节法。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声乐演唱与体育比赛很相似,有一个心理训练和心理调整问题。有些学生的个人得失感太重,在演唱时杂念很多,怕丢面子,在考试汇报时心理极度紧张,完全顾不上表达歌曲的感情。对这类学生要注意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某一次出现了失误,教师应及时做好他们思想上的疏导工作,使他们从沮丧的情绪中走出来,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打好坚实的基本功,把握作品才能游刃有余。
2.模拟训练法。
声乐学习是一对一的单独授课,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也有其弊端。平常学生习惯了面对老师一个人的歌唱环境,对这个环境有了一定的依赖性,一旦脱离了这个熟悉的环境,走上一个大舞台,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对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刚开始为了消除紧张心理,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合唱或者是重唱,逐步消除紧张心理。此外,老师也应经常为这些学生创设一些类似的演唱环境,也可过一段时间把几个学生集中到一起上课,大家轮流演唱,一方面锻炼了胆量,一方面也在活动中达到了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3.注意力迁移法。
学习声乐在演唱过程中,如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演唱技巧上,难免就会很多顾虑,怕气息不够用,怕某个高音上不去等等。对这种学生要树立他们正确的思想,排除单纯的技术观念,正确认识声乐演唱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二度创作和感情表达上,卸掉过多的思想包袱,忘掉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表达中,达到技艺的完美结合。
二、声乐学习过程中的模仿引导
理智的模仿能够促进人类科学知识的进步与发展。在声乐学习中也同样需要模仿。但我们应该注意加以分析、区别、对比地模仿,绝不能生搬硬套地盲目模仿。希望声乐学习者要谨慎、冷静地运用好模仿。不要走进单纯模仿的误区,为模仿而模仿。
1.对自己崇拜对象的模仿。
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学生最直接接触和聆听的是教师的演唱及课堂上的示范。每一位具有歌唱示范能力的声乐教师其平时的演唱及课堂上的范唱对学习者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学习者在模仿教师的演唱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己的先天条件去冷静分析教师的声音并有目的地模仿,绝不能盲目崇拜,不假思索地模仿教师所有的声音。当然,对于教师在作品的音乐表现上的处理,学习者在没有深刻领会或缺乏独立处理能力的情况下,对一些声音表情(激昂、委婉、高吭、轻柔等)的模仿还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学习者能较快地进入到歌唱的意境中去。
2.对音像制品的模仿。
现在许多学生学习声乐作品时,往往是依靠录音或唱片学会的。当然,这也是学习的一种手段。然而这种学习手段比起自己在钢琴上通过读谱掌握得往往要粗糙些,尽管可以通过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进行模仿,有点像从前师傅带徒弟的模仿教学法,但容易造成学生对乐谱不能仔细研究,所以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节奏不讲究,作为声乐教师,有必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强调这些。同时往往容易出现两种误区:一是盲目模仿唱片或录音中声音音色;二是模仿录音中歌词语言的发音。这两种误区在声乐学习中是非常不利的,必须防止出现这类问题。
(1)音乐的追崇。录音或唱片是经过了现代录音技术手段精心处理后才与听者见面的。在录音中,几乎没有哪一个演唱者是一遍完成的。我们听到的唱片或录音,都是经过录音师甚至演唱者无数次的剪辑、合成才完成的。这些经过精心技术处理过的音像制品发出的音色,是我们在现场演唱和练习中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所以,盲目的模仿唱片、录音中的音色,往往会使一些学生造成歌唱技术上和声音观念上的错觉。
(2)语言的发音。歌唱还不仅仅是作品的传达和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创造。发声技术只是声乐的一个部分,不能构成美好的歌唱。声乐教学中都要接触一些外国作品,这些声乐作品原则上都要求用原文演唱,我们也可以用翻译过来的汉语演唱,但相比之下,就可能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音乐与语言结合的密切关系。
三、声乐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启发
“想象”是贯穿歌声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调控因素。在歌唱活动中,词曲作家创作的歌曲作品是歌唱者在头脑中构成新形象的前提。心理学家认为,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或者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因此,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然而,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捏造的。想象和感知、表象一样,也来源于现实。想象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构成想象的材料均来自记忆表象,想象是记忆表象的进一步加工。歌唱中的想象,必须以丰富的歌声听觉表象为加工的材料。它以这些听觉表象为基础,展开预想、联想与想象创造,达到对发声生理机能的技巧性感觉更精确的把握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意境的更深刻、更准确的领悟和体验。
四、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以情带声抒发
“声情并茂的演唱”是声乐教学者与学习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演唱作为音乐的表演门类之一,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带给观众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实、最有力的。好的演唱者通过塑造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拨动人们的心弦,让人随着音乐的旋律律动,感受着歌者饱满的激情。或喜悦欢愉,或悲伤愁苦,或平静深沉,或跳跃激昂。从那一刻起,音乐主宰着一切,天地万物与我为一。它给人的教导与启迪也是潜移默化的,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能得到观众的认知与认同。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声音技巧是初学者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必须掌握的技术,它需要老师与学习者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配合。在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更要静下心来,苦练基本功。歌唱是一门艺术,对它的学习应是永无止境的,与其说是美妙的歌声在打动人,不如说是歌唱家扎实的技艺、独特的演唱风格、丰富的音乐修养及人格魅力在打动你。技术可以在几年之内完全掌握,而“以情动人”却是一辈子都要学习的“课程”。它是演唱者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体验能力、观察理解能力和文学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学习者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砺,歌声才有可能做到“以情动人”。
参考文献
[1]吴治国浅谈声乐学习中的方法.声乐研究,上海出版集团,2014,5。
[2]刘明丽浅谈声乐的训练.大众文艺,北京出版集团,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