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

施雪清胡传庆

施雪清胡传庆(镇海职教中心浙江宁波315201)

摘要: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学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指出了现行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不足,提出应健全中小学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通过对中小学体育人才的培养实施“教体结合”共育机制现实意义的研究,提出了体制改革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不同领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才的知识含量和现代文化素质将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图景。在这个世界大图景下,不管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自然环境,都在寻求整体的互动和协调,体育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决定我们体育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新的任务。体育人才在我国的体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员成材必经之路的中小学校对培育体育人才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一、中小学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1、中小学参加课余运动训练的人数少。由于世俗偏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度成为搞体育者的代名词,家长的片面理解都把体育看成是蹦蹦跳跳的体力活动,怕孩子吃苦,担心在运动训练上花费时间、消耗体力,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受旧社会遗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陈腐思想的左右;再有,近几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好多分校都在撤并,导致分校生源少、选材范围小,即使被选上的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的课余训练,参训学生也容易受到家长、科任教师的阻挠;加之现在的少年儿童家庭条件优越,家长过分宠爱,导致学生个性品质较差,吃苦耐劳能力差,使中小学生参加课余运动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少。

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偏低。根据各方面的了解,现在的中小学中还存在着体育教师兼职的现象,体育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较少,即使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也因为缺乏训练经验而导致训练质量难以保证。教练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高低。根据运动训练学的规律,一个运动员能否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除了自身具有的运动潜力、训练条件和环境之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是否有优秀教练员的指导。在中小学的运动训练系统中,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关系到一名优秀运动员能否为今后成材打下运动基础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政府部门管理不完善。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严格要求,而对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体育文化教育却少有规定,对体育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都有所欠缺,对中小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没有将体育成绩纳入学生总成绩的评价之中。

二、中小学“教体结合”共育机制的现实意义

1、能更好地抓好学校体育。若业余专业训练进入普通学校,教育部门对业余训练的工作重视与加强,能够带动和促进学校课余训练的广泛开展,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课余训练当中;同时,由于课余训练的积极开展,学生体质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有利于进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2、为可持续举措,使选材一体化。中小学的“教体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助推器,能有效地解决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如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储备问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等问题;且遵循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也符合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特点,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可共同选材,在中小学培育更优秀的体育人才,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双轨并一,优化训练。目前,我国体育系统业余训练体系中的体育中小学校、少体校培养出来的青少年运动员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基础文化知识不足等;而普通的教育系统则可能埋没不少有天赋的体育人才。体育和教育系统各有优势,体育系统有技术人才优势、训练场地的优势、训练综合能力的优势和组织竞赛的优势;教育系统有生源优势、教学优势、管理优势、财物优势和普及教育的优势。如果两家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就能取得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综合效益。若教体结合,将这两个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双轨并一,由教育和体育部门齐抓共管,人、财、物力都可得到加强,可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业余训练体系,从而有效保证优秀体育人才得到发现和系统化的培养。

三、中小学“教体结合”共育机制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少体校的办学模式。在体育和教育两部门之间可进行跨部门资源整合,将体校以及专业队编制,包括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相关的训练场馆、器材、土地等有形资产,划归到本地区的中小学,政府对原培养单位的拨款也相应改到教育部门,对有关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专项拨款,与教育系统的体育资源整合在一起,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转移到教育系统进行运作。这样一方面能够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有限的资源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一方面又能使各层次竞技后备人才彻底融入学生大家庭,根据自身的潜力和发展状况及时、灵活地在学习与训练中调整主攻方向,逐渐走上最适合自己天赋的职业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消除因体教脱节而产生的一系列弊端。

2、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政策保障。“教体结合”涉及到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离不开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协调配合。目前,在政府机构中,体育和教育部门一般都统一由一位领导主管,这是搞好“教体结合”的有利条件。因此,笔者认为最好成立一个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教育、体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教体结合”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工作,这是基本的组织保证。同时应从体制上和运行机制上做好规划,这样既能保证政策的严肃性,又能保证组织措施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3、积极主动,协商办事,互利互惠。实施“教体结合”既然涉及到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就应该坚持协商办事、互利互惠的原则。当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时候,要做到荣誉共同分享;当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做到责任共同承担。特别是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利弊分析、权衡轻重、协商处事,尽量兼顾到两个部门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优势,达到共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目的。

四、结束语

无论站在哪个立场上,“教体结合”都是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双赢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这种新的培养体制下,政府及有关学校应遵循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特点,在正常的基本学习的前提下强化业余训练的激励机制,以促使优秀的竞技后备人才不断涌现。教育界应转变观念,不仅要把体育视为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手段,也要把体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教育途径和手段来加以重视。更重要的是,学校体育教育本身必须纠正观念上的误区,纠正人为地在竞技和健身之间、在竞技和娱乐之间划分界限的偏向,在全体学生中大力推行健身育人夺标一体化的体育教育,使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在坚实和宽广的基础上获得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桦孙淑惠舒为半等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77~582。

[2]马志和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OO4,24(6):31~34。

[3]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0。

[4]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1~4。

[5]刘劲松刘欧美李正中论我国竞技体育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4)。

[6]刘江山“体育回归教育”的理念探索.内江科技[J].2007(2)。

[7]华洪兴超越“路径依赖”,谋求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的探索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6):75~78。

[8]赵一平赵先卿马力对“体教结合”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