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数学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

施华伟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师;学生

作者简介:施华伟,任教于江苏省灌云县鲁河中学。

一、案例

本校数学教研组于2008年l1月5日观摩了组上一位教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的“合并同类项”的公开课。一开始,该教师简述了前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其中,没有对学生的提问,也没有学生的反应。随后,进入“新知探究”阶段,该教师直接给出一道例题,然后告诉同学们怎么做。之后,教师在黑板左上角板书“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其中,没有学生参与,没有先让学生透过例题对“合并同类项”定义的自行总结。之后,教师举出2个“合并同类项”的例题,直接叫一位女同学到黑板上来做题。于是,该教师一直站在讲台旁看该同学做题,并不时给予引导和点评,其余的50多个同学也一直在看该同学的板书。据笔者观察,没有一个同学是自己动手尝试解题的。最后,教师对该同学的表现作了全面点评。

后来,在评课时,90%的教师意见基本一致:本节课教师教态自然、态度严谨、注意引导启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

分析: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以“教师”为主。案例中的教学评价也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样讲的,即使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的来说,都是“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二、数学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

具体来说,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学生的“学”:

1.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反应

(1)从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入手

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从眼睛更能发现问题。比如如果学生的面部表情充满自信,能用眼睛与教师交流,说明学生已经真正参与了课堂上的问题探讨;如果学生的眼睛不敢与教师对视,东躲西藏,说明学生还不能理解问题本身,更不能进入探讨角色了。此时,教师就应特别关照一下.对问题再进行解说,或者单独询问学生在哪一环节需要帮助,并及时调整课堂进度。有些学生表现出只对某一问题的回避,有可能是问题本身过于简单,引不起他的探究兴趣;也有可能是学生还不理解问题的意思,造成思路障碍,失去探究兴趣。这两种可能都需要教师灵活、艺术地处理好,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后进的学生,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面部表情是一面镜子,只要认真观察,就能折射学生“学”的情况。根据情况,教师就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

(2)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精神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往往集中反映了学生多方面的状况,如身体状况、心理需要、学习情况等。要想真正让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就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精神状态。有些学生因为身体不舒服造成精神不佳,教师就应多些关心体贴的话语,并力所能及地予以帮助:有些学生是因为心理上有越不了的“坎”,课堂上表现出发呆、沮丧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教师就应课后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进入学习状态,促进学习效果。有些教师有“这些都是班主任的责任,不关数学老师的事”的错误认识。事实上,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想把工作做好,就要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因素,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自己的心和学生一起跳动,才能实现教学效果和心灵塑造的双赢。

2.关注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

(1)作业的完成效果是学生“学”的具体反应

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主要方式之一。透过学生的作业效果,可以获取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个性等方面的真实信息。比如学生细心还是粗心;有没有跟得上学习进度;有没有创造性思维;有没有数学天赋等。这类同学都是因为对基本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理解不透彻,没有弄清各个基本知识点的“本质”才造成的学习困难。对这样的学生,更不能讽刺打击,反而还要对他们多一分关爱,树立其“信心”,并给予不断的帮助。总的来说,学生作业完成效果是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作业情况,才能做好课后的“教学反思”,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关注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参与的意识,为课堂教学评价指明了方向。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程度”,是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情况:是热情还是冷淡;是主动还是被动;是独立思考还是只会模仿等,针对学生参与的情况,便于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掌控活动的速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内部心理活动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人的心理认知活动的建构过程。所以,除了从学生的外部表现对学生的“学”进行关注之外,要想真正掌握学生“学”的情况,更需要关注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的内部心理活动,尤其对于学习后进的学生,往往由于认识的误区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稀奇古怪的错误,有些错误对于教师而言觉得非常可笑,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有道理的。此时,作为教师,就要正视学生的错误,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根源,并及时帮助纠正,常抓不懈,才能根除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使学生的认知步入正轨。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其目的除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外,主要是想从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发现错误信息,而很多教师却没有真正发挥这些错误信息的作用,而是草率地指出错误后,就立即让学生纠正,让学生“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要这样或要那样”。这样,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之中,这样无法培养出具有独立意识、自主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且与新课程提倡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相违背。事实上,学生身上出现的错误信息是一笔可观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认真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比如询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呢?你的根据是什么呢?等等。收集了若干错误信息后,教师就可以在往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底,在哪些地方要引起学生注意等。这样就避免了走“弯路”,既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又真正实现了“教”为“学”服务,“教”是为了促进“学”。

总之,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的;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否关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否关注了学生课堂、课后的任务完成情况,甚至包括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家庭背景等都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苗均台.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J].陕西教育,2008(10).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鲁河中学

邮政编码:22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