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旅顺口区中医医院116041)
【摘要】目的:现今社会人们对中医治未病先防与保健养生的认识模糊不定,大部分人认为中医治未病便是无病先治,无病先用药的错误认识。因此,现以中医养生主张的未病先防为方向,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保健养生”的方法做进行浅谈分析。
【关键词】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
未病先防、保健养生、增强体质是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健康的主要方向,善于预防保健者,能主宰自己的健康,改变自己的命运,《内经》中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对预防保健并不重视,据调查我国亚健康人群高达70%以上,因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们带来了的种种压力,使身体健康状态严重下降,导致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增加【3】。因此,本文将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的方法做进行浅谈分析,具体详情如下:
1未病先防
中医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前,在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做出及时有效的干预,通过多种方法,将阴阳调节平衡,让身体回归平衡状态。孔子曾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2】。所以说成功的预防保健,可以使人们提前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阻止疾病发生及发展,将引发疾病的不良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2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的主要意思就是在疾病发生以后,应在早期及时采取诊断、尽早治疗,以便控制疾病的发展。将治疗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医认为,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后,都会影响整体失调,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若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侵入全身,使其病情加重,当正气受到严重耗损时则导致病情危重。若能掌握规律,提前做好治病、预防措施,根据疾病的传遍规律,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便可防止疾病的扩散及加重。
3中医保健养生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使身体状态严重下降。因此,人们应对身心健康加以重视,将中医预防保健作为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主要方向,中医保健养生的精髓就是以调摄精神、情志控制、生活规律、锻炼身体、药食同补这五大方向来调节人体平衡,最终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的目的【1】。
3.1调摄精神
中医认为,精神情志可直接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人体若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精神刺激、心理压力、抑郁、悲哀等状态,将会导致身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最终引发疾病的发生。就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调摄精神,可有效增强正气抗邪能力,帮助预防疾病。
3.2情志控制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列为致病内因,人的情绪具有两重性,即有利就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中所提到的:“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正常的情志反应,有益身心健康,若情志失控,则会使身体受到伤害。
3.3生活规律
生活规律是指在生活中制定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起床时间、早餐时间、锻炼时间、学习时间、工作时间、营养补充时间、睡眠时间)等,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与社会相适应,人也要与环境相和谐,要以健康的人生、世界观,看待这世界上的事与物,使身体保持轻松、健康的状态。
3.4锻炼身体
锻炼身体被中医称为运动养生,主要是通过活动身体的方式,其中包括散步、跑步、健身操、登山、游泳、武术等。达到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目的,中医养生学认为,长期良好的锻炼身体,可起到滋养精神、流通气血、强筋壮骨、充脏畅腑的效果,使人体达到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反应快速、气血充足、老而不衰。
3.5药食同补
中医讲究“药食同补”之法,我们可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药食同补。药食同补在当今社会以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内经》中所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中医以“天人相应”为原则,是指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药食同补要以四时气候变化进行合理选材、搭配进补,从而能达到调理进补的目的,据调查近年来,因饮食造成的代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发生率已呈逐渐上升趋势,使患病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3】。因此,采取合理的的药食同补方法,可以减少饮食不良习惯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
4讨论
因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工作所带来的双重压力,使生活及饮食规律严重失衡,造成身体状态急剧下降,而且大多数人对预防保健并不重视,总是得了病才知道预防保健的重要性,导致近年来疾病的发生率明显提高。采取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是对生命的维护与保养。所以“要想健康,必先预防”。所谓健康是福。希望此次对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保健养生”浅谈分析【4】。可以提高广大群众中医预防保健意识,为自己的健康及爱你的家人守航。
参考文献
[1]金香兰,杜松,张玉辉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9):981-991.
[2]和中浚,罗再琼.孔子修身养德与中医养生[J].中医药文化,2011(4):31.
[3]柳红芳,王倩浅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中的体现[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2,10(5):395-397
[4]周少林,戴小丽中医体质学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3):44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