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

李媛

哈尔滨市群力实验小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提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结合自已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感悟、在反复诵读中引导感悟、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感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感悟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文本,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这样明确的陈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本感悟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重任。因此我努力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小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对语言及其蕴涵意义的一种直觉感悟,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对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心灵感悟,拨动学生的心弦,采取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感悟、在反复诵读中引导感悟、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感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感悟等多项举措,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学生感悟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当然也是阅读教学中启迪学生感悟的首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电化教学媒体“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的特点,让阅读教学中涉及的人、事物、景、过程、方法等活起来,动起来,要充分运用各种生动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在不断的、有指导的训练中变得敏感、完善起来。笔者在听一位教师上《雪地里的小画家》观摩课时,执教者用多媒体播放出美丽的动感雪景图,并绘声绘色地说:“清晨,当你推开窗户,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们睁大了眼睛,看着白雪皑皑、晶莹纯洁的银色世界,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洁白的世界,看到它我的心情会非常好。”有的说:“我真想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啊!”有的说:“我要拿照相机拍下这漂亮的景色。”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完全进入迷人的雪景中,执教者因势利导,说:“你们这么喜欢美丽的雪景,能不能试着读一读课文的句子,读出惊奇、兴奋的心情”。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经过反复尝试,稚嫩的声音中充满了惊喜、赞美之情。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二、在反复品读中引导感悟

文本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反复地品读。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只有通过品词品句感悟了词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读出句子的意境和情味;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如笔者执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有学生在读中生疑:“异”是什么意思?笔者顺势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请他们再读感悟。一生说:“异”就是他人的,别的。笔者没有到此为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异客,称所在地为异乡呢?你从这个词感爱到了什么?经过再读,讨论,学生不仅感受到诗人孤单寂寞,还感悟到“异”字用在这的妙处,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至此,笔者再紧追一步,让学生品味这首诗中“倍”字。学生在讨论和品味中逐渐明白,“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三、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

重点研读,是以一段课文或一个句子为中心,通过对其仔细的体味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提升学生课文感悟深度的重要手段。学生的研读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而对教师来说,重点研读则是引导学生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上升到对其精彩处、细微处的仔细品味的重要手段。在重点研读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两点:

首先,要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办法。例如:教学《观潮》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有一个学生在读“潮来了!”这个句子时说:“我特别喜欢这个短句子,因为我从这里感受到了人们急切盼望的心情。”接着同学们各自都就这个句子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形成的气氛,仿佛大家就一起站在江边观潮似的。

再则,要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但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以此为感悟点,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文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促进学生的直观感知。

四、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

与重点研读不同的是,学生的质疑和讨论的可以不必集中在课文的某个具体片段或某个句子,它可以是所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的讨论,把阅读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使阅读者和作者的交流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大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勇于发表独立见解,说出自己对课文的感觉。千万不能把学生的一些天真率直的问题当作是不可理喻或毫无价值的,往往正是在这些问题里面,体现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直观感受。

五、通过角色扮演加深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多把自己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

六、在课外阅读中自主感悟

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往往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感悟文本能力。

培养小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美、欣赏美,进而提升他们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会有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