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杨章萍

浙江省上虞市道墟中学杨章萍

道德教育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寓意深刻就在于树立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格是一件艰难而持久的工作。它渗透在我们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科教学。那么,如何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呢?下面是我在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做的一些尝试。

一、课前的德育渗透

科学课堂上的许多东西,是需要课前准备的,如器材的准备、知识的搜集、资料的汇聚、实践的体会、STS等。课前准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在这个环节上渗透德育,是能否实现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科学兴趣、STS、全面发展学生、因材施教等新课标理念的关键。我结合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确定一定范围,发动学生寻找范围内的问号。科学知识五彩缤纷,但若要让学生真正感兴趣,还得让他们去亲身体会,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我在上《声现象》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让他们找自己身边的声音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然后集体加以讨论解决。学生们发现了声音有时清脆、有时沉闷;有时很响、有时很弱;有时让人愉悦、有时让人厌烦;有时同一个声音,我们可以听见两次或多次……学生们经过课前的活动,学会了与同学合作,学会了谦虚与上进,学会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等等。应该说,他们从思想上得到了锻炼,良好的探究品德初步形成。

2.提出一定的目标,让学生去寻求解决的方案。任何的学习都要有一定的目标,德育同样也有目标,它具有发展性、社会性等意义,我们要根据德育的特点,提出合适的学科目标,使德育目标能较完美地渗透其中。例如在《光现象》一章的的教学时,我提供了一些资料,如香港的银行大楼上的平面镜、爱迪生小时候的救母故事、近视眼和老花眼的知识等,确定了目标:光是如何为人们生活服务的,人类又应该如何正确利用光去为自己服务,如何去避免一些不正常的用光习惯。同学们在探究和讨论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会应用简单的光的知识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方便。一些同学甚至因此改正了不正确的用眼习惯,保护了自己的眼睛,。他们还回家去讲给父母听,教家人也学会科学地利用光来工作、生活。

二、课堂的德育渗透

1.鼓励大胆交流,培养团体精神

在我们上课之前,就要教育学生学会分享自己的成果,首先拿出自己的发现,互相交流,至少让师生、生生互相交流十分钟左右,最后讨论出共同的研究目标、方案,切入主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成功感、被帮助感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交流着且快乐着,讨论着且成功着。

2.指导正确实验,养成求实作风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的实验态度、科学习惯能否形成,是我们一堂实验课成功的标准之一,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指导同学们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尊重实验事实,不更改实验数据,不违背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和同学团结协作,勤于交流,形成生生、师生之间良好的教学氛围。

3.引导学生讨论,找到科研方法

在许多科学课堂中,我们都要用统一的科研思想,各种科学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分工合作、刻苦钻研、寻找有效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德育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经受挫折和失败的承受力、对较复杂事物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对一些规律的延伸使用能力。我们要将德育这一维度把握好,应该做到:(1)多引导、多点拨;(2)多分析、多总结;(3)多实践、多思考。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方法,更增加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发展了他们的耐挫能力及合作分工能力等。

三、课后的德育渗透

科学课后德育的渗透更加的持久,如何把握好这一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环节呢?笔者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发现,学生课后大部分时间还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前提是老师的安排能否让学生入心——也就是老师的说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在于榜样。比如我们要求同学们课通过访问找到水污染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初步途径——实例:大量的鱼乃至其他生物因为水污染而死亡,造成了人类及自然界的惨剧。学生耳濡目染,深深感触,日本的“水俣”灾害;变异了的危险生物;人类的痛苦遭遇……学生觉得自己的研究真是太有意义了!再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参观现代工厂,体验生产自动化的便捷,教师趁此揭开“谜底”——电磁继电器在发挥作用!我们再布置学生课后去研究、去学习、去钻研,他们的积极性就很高。

德育如此重要,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使学生成人成才,实现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