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龙川县老隆镇水贝小学517300
摘要:汉字中的书法极具世界性艺术价值,写一手好字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自豪。一直以来,写字教学都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写字教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锻炼人的恒心,培养坚毅的性格。此外,写字还能够使人细心,集中注意力,克服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的毛病,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本文浅谈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关键词:写字教学姿势习惯
写字教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乃至现代教育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写字能力的提高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每天面对的一个难题,作为汉字传承者,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教导每一个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字。因此,汉字的书写应从娃娃抓起。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习惯。从一开始上语文课,我就要求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写字姿势。学生们还小,毕竟没有很好的自觉性,在每堂课上,我都着重强调坐姿。由于单调地强调很乏味,所以我在上课时用一个口诀来解决此问题。为了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可将写字姿势编成一句顺口溜“写字好,写好字,头正、肩平、身直、足安”;执笔姿势也可编成“一寸一尺一拳头”的顺口溜;为巩固孩子们的良好坐姿,可编口诀“123,端端坐”,这个口诀我延用至今,效果颇佳。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这里所指的写字习惯是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笔画及笔顺不仅是考试必考的重点,更是影响汉字书写优劣的关键因素。笔画不正确,会直接影响汉字的间架结构,继而影响汉字的美观。在每一节生字课上,在教授生字时,我会把每个生字抄写在黑板上,并认真把每个字的笔画书写下来。刚开始是认识笔画的名称,由我和学生一起完成每个生字的解析;循序渐进地,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书写每个生字的笔画顺序。慢慢地,学生们都有了一定的解析汉字的能力,并归纳了汉字的基本书写顺序:从上到下,例如草、宝等;从左到右,例如林、妈等;先里后外,例如凶、山等;先外后里,例如间、网等;先中间后两边,例如小、办等。每篇课文的课后都有“我会写”这么一个训练写字的题目,然而学生们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委。在我的教室里,有一个小黑板帮我解决了每节课要画四线三格的麻烦,我和学生们一起把每个生字呈现在小黑板上,生字的间架结构便一目了然。
三、安排特定的写字课程
为了减轻课程的单调,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我在自己班里拿出了一节课作为特定的写字课。我们班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写字本,是田字格本。在写字课上,我并不让学生写很多的字,每节课只写两个,有时甚至只写一个,目的是把这个字写好。我的具体做法是,用直尺在黑板上画上一个或两个大大的田字格,告诉学生本节课要练习的生字,然后将这个生字一笔一划慢慢地呈现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学生看清楚之后往写字本上根据老师所讲的慢慢地临摹、仿写。同时我会告诉学生,在练字时不可以着急,讲究心平气和。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字如其人。不错,练一手好字不仅能够提高自身能力,而且还能够修身养性。
四、及时纠正学生的错字别字
首先,指导学生主动分析错字别字并与连词、造句练习相结合。引导学生找到错字的根源,再做连词、造句练习,会促进识记的效果。其次,通过在复习课中的正误对比纠正错字别字。通过正误对比,突出了字的差异部分,即错误之所在,使原来未曾仔细观察的部分被观察到了、原来未曾发现的细节被发现了。再次,运用改错法与选择法纠正错字别字。改错法是指将学生的错字别字故意写在句子中,让学生去做此项练习。选择法是将别字与正字一起用括号嵌在一个句子里,让学生选正确的标出。最后,设错别字“医院”。可以在教室里设“改正错别字”专栏,一发现错别字,及时要求学生自己填上,以警示全班,然后由学生自行改正。低年级学生在自行改错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学生未经分析就改错,往往是以错改错;如果让其明白字形难点和错误之所在,进一步提高巩固程度,就可以有良好的改正效果。
五、定期组织写字比赛
我所任教的学校为促进学生书写能力开设了写字比赛。具体的方法是以班级为单位,每人发下一张专用的写字纸,每个年级规定好所写内容,把内容认真书写在写字纸上。写完之后,每个学区按比例挑选出写字较突出的作品进行评比,由语文教师进行打分,成绩优异的可以得到奖品。写字比赛不仅使孩子们得到了应有的表彰,丰富了他们的学校生活,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写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教师自身言传身教
教师写字的示范性在学生写字教学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示范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及运笔、用腕方法,示范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及结构的书写方法,在教学中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示范作用不仅在写字课教学中体现出来,就是在教师平时的板书中,也对小学生的写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琳琳浅谈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策略[J].科学导报,2015,(21)。
[2]刘伟提高学生书写能力途径的探索[J].科学中国人,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