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宁晋县曹伍疃学区曹伍疃一小刘永红
〔摘要〕心理学归因理论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对错误做出正确的归因,不仅不利于他们找出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以弥补,彻底纠正错误,根除“病源”,而且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形成。所以我们还经常看到不少的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总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重复,一错再错,得不到及时的克服。
〔关键词〕培养能力错题归因小学数学
1提高认识,营造错题归因的氛围
学生错误归因意识的淡薄,一方面来自于他们自身对错误的消极认识,他们认为学数学就是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出现错误时有些学生出于“面子”方面考虑,即使有些知识是因不理解或掌握不牢固而导致的,但是不好意思承认;有些学生因为学习责任心的缺失,对错题抱无所谓的态度,不肯对自己的错误负责;还有一部分家长不愿承认孩子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也找不到差距的原因;凡此种种,最后都是寻找诸如粗心这类借口。特别是家长这种评价,对孩子客观的自我认识的形成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老师也习惯于从头到尾把学生做错的题目讲解一遍,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即可,很少教学生对错题进行分类、整理、反思、再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对错误不愿也不会“追根溯源”,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2科学训练,养成错题归因的习惯
学生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也不是老师的几句话就能达到,而是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坚持不懈地训练。因此在提高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就要有步骤有措施地进行训练。一是严之以法,形成教学常规。在训练之前,与学生约定:有错必归因,要求学生对每一个错题必须写明错误原因,把错题归因当作作业常规检查内容之一。操作起始阶段时,对于那些习惯差、归因能力弱的同学,以一对一、一帮一的方式督促、指导他们进行错误归因,严格养成“不让错误过夜”的习惯。二是督之以网,家校共同训练。良好的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共同训练。要通过教师面对面辅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家校联系等多种途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错题归因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家长会等沟通渠道,提高家长对错误的认识。三是持之以恒,贯穿教学始终。因为每道错题都要认真分析原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能力上是个难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作业时间紧张,认为这样很烦琐,常常不能坚持,结果半途而废。学生对于错误原因分析的态度也取决于老师本身的关注程度。如果老师对错误归因查得紧、查得严,学生就归因及时、认真。反之,老师关注得少一些,部分学生也就马虎了事或拖着不分析。所以教师要经常反馈情况,对放弃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鼓励,让学生感到教师做这件事情的认真态度,感受到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3授之以法,掌握错题归因的方法
心理学表明:学生对自己能够胜任的能力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反之有困难则会消极对待。学生能否乐于进行错题的反思,关键是是否掌握了错题归因的方法,能否熟练进行归因。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错题分析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反思。学生错题成因,是有类可归,有章可循的。有的是缺乏一种良好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常把数据抄错或是单位写错;有的是受定势思维影响,缺乏深入分析题目的习惯,学生只是大致地读了题目,就凭借自己平时的做题经验进行解答;有的是数学知识概念掌握不扎实,不能理解或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的;有的是计算能力不强又马虎计算,导致计算错误的。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由于在一道题目中含有多项要求,这样的错误也特别多;还有其他属于个体的特征性。弄清了学生错误的原因类型,我们就可指导学生对错误展开有序反思和提高。
4完善评价,体验错误归因的成功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存在着个性差异和能力发展的不同。在数学错误归因能力培养中,我们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从归因内容、归因形式、归因能力发展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错题归因能力上获得发展,体验错题归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同时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构建学生错题归因能力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内容:看学生的错误题总量是否减少,同类错误次数是否减少或者消失,是否学会反思、自觉分析错误和纠正错误,学习有不懂的能否请教同学和老师,能否促进同学共同提高,能否达成自己的目标。二是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每学期一总结,过程动态跟踪,即时评价。评语不仅要指出学生纠错是否正确,反思是否与实际相符,更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让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评价方式:语言激励,对进步的学生个别面谈激励或是全班表扬;书面激励,向家长发喜报;考核激励,对能正确归因,正确订正的学生作业可提高评价等级。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