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这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原则。因为只有这种环境,学生才有安全感、亲切感。心情轻松愉快,才会提出问题和充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迸发智慧火花,提高发言的质量。
【关键词】教学环境;提高发言
Howdoesthebigareatransferjuniorslivingtheaggressiveofspeech
LiuGuo-yun
【Abstract】Developteachingdemocracy,creationakindofharmonydulcifyofteachingenvironment,thisbealwaystheprinciplewhichpiercethroughclassroomteaching.Becauseonlythiskindofenvironment,thestudentjusthaveasafety,benignity.Themoodiseasydelectation,wouldliftwrongwithfullannounceoneselfoforiginalviews,burstoutintelligencespark,exaltationspeechofquality.
【Keywords】Teachingenvironment;Exaltationspeech
学生课堂上不发言,这是最令老师头痛的事;既不便于检查教学信息输送与接收的准确度,又不便于师生间进行多项交流,致使老师一味口干舌燥的讲,学生晕头胀脑的听,其效果之差不言而喻。
去年我接七年级新班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怎样打破这一潭死水呢?为了选择投石角度,我经过一番调查了解,终于弄清了问题的症结:
1.功底差(该届学生毕业会考总分为260,该班人均分131.2,最低为20)。绝大多数小学“双基”没过关,发言怕出错:
2.胆小内向,这里的农村小学整天依然只接受语数两科填鸭式教育,没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引导,对发言的意义也认识不到;
3.常吃不透题意或答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偶尔发一次言,说不到点子上去,久而久之索性不语;
4.部分学生原本爱发言,但因发言受挫后没能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渐渐蔫巴下去……
看准了目标,我接连投下了这几石:
1.允许出错。
我向全班申明:尤其是发言(包括读课文),只要是尽力的,诚心的,错了也绝不给脸色看。为了鼓励大家,我甚至宣称出错也是立功:因为便于大家就错讨论,澄清是非,共同提高,为了彻底解除大家的顾虑,我还特意组织同学们学习讨论了《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让大家明白在学习中出点错误也是正常现象,不必为之畏惧不前。
2.阐明发言的重要性。
古人云: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怎样才能撞击出耀眼的智慧火花呢?只有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就问题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深刻而周密的思考,热烈而富有见地的探讨。接着我又向同学们具体阐述了“读”、“说”是训练语文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在语文能力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它们的意义,当同学们明白了发言的重要性时,也就萌发了发言的欲望,增强了发言的勇气。
3.授之以法。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结合文体特点教给他们怎样去找问题,答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让他们发言有个方向感,以免答非所问或无从答起。譬如教议论文,要让学生结合议论文的特点自提问题:论点是什么?总论是什么?分论是什么?论据是什么?它们与中心论点有何内在联系?它们的论证角度怎样?文章的结构怎样?语言有何特色……伴着给大家提问题定向未来奠定同学们发言的基础。
4.正确引导,多表扬,不批评。
对发言同学的点滴进步都给予热情而恰如其分的肯定和勉励。当然对他们存在的缺点也要适时诚恳而委婉的提出。如许定某同学发言声音细小的缺陷时说,某某对该问题答得不错,若是声音洪亮些就更好了;对学生发言出错偶尔引起哄笑时说:发言出错这是正常现象,对此有的同学不动声色,表现的成熟而有礼貌,可有的还需努把力。这样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家在检点自己的同时也就明白了该怎样做了。自然正确引导也包括“适时”,应先从简从易入手,要求从宽从低,让学生们觉得入门不难,便于树立信心。再辅以耐心诱导,热情激励,来培养他们发言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发言勇气,增强他们获胜的信心,让他们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向问题的纵深进军。
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这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原则。因为只有这种环境,学生才有安全感、亲切感。心情轻松愉快,才会提出问题和充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迸发智慧火花,提高发言的质量。
此外,我还借助于第二课堂,认真组织大家开展了一系列通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读”“说”活动,借以投石助浪。
就这样投石不止,击浪不已。渐渐卷没了往昔课堂上叫而不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慢慢溅出了今日课堂上争着朗读,抢着答问,踊跃讨论等层层欢快的浪花。
收稿日期:2009-02-19
作者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城郊第二中学4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