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得美文中品得妙境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入得美文中品得妙境归

刘星辉

刘星辉

摘要:在阅读中激趣的方式要随文而定,在不断的比较和分析中,选择更适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入文的兴趣会更浓,入文的效果会更理想。本文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引领学生“入文”,以期为更好地实施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生;“入文”;阅读教学;前提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强行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在这样的以“教”代“学”的教学中,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堂表达非常清楚,也不过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叶圣陶先生主张国文教学应“发展儿童的心灵”,还是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提出的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一个‘精神底底子’”都说明了语文教学应怀有高远的目的,以这种高远的目的来审视阅读教学,就要求在教师有效的激励与指导下,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应变教师的深入分析为引导学生真正“入文”,才能发挥阅读教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激趣入文

柳海民教授在《教育原理》一书中曾指出“教学是学生个体借助一定的内在或外在动力(如动机、兴趣、强化、自我实现等),采用一定的方法认识客体、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论”亦指出“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欲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由此可见,学习的实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去领会作者的意图,去感受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这样的阅读偏离了阅读的本质。真正的阅读是主动的阅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随文章思路去阅读。

在阅读中激趣的方式要随文而定,在不断的比较和分析中,选择更适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入文的兴趣会更浓,入文的效果会更理想。

巧妙设疑来激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阅读、探究的冲动中。巧妙地设疑,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笔者执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通过幻灯投影了一组名家对这首元曲的评语:“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景”“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王国维《人间词话》);“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太和正音谱》……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将其作为“越调·天净沙”的“定格”范曲,被推崇为“秋思之祖”也。在此基础上,笔者提问:“这首词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可以被尊为秋思之祖?”此时的学生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要求,纷纷沉浸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不厌其烦,孩子们多么盼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答出这首在自己看来如此普通的元曲之所以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原因啊!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样,这种巧妙的设疑真可谓“牵一疑而动全诗”,能激发思考,引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深化理解、强化创造,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2.妙设活动来激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为了让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地入文,笔者曾尝试着让学生根据文本信息为贝多芬画像。这种画像的过程就是深入文本的过程,因为学生不真正走进文本,是不会画出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的。用这种为人物画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人物,远比反复读书有趣。

3.趣联生活来激趣。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只有充满生活味的教育才会使学生感兴趣”的确,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二、唤情入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氛围,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中。

巧借外力,调动情感。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习《云南的歌会》《观舞记》《安塞腰鼓》等可以诉诸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式的文章,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艺术形式的表演,学生往往会身临其境,沉浸其中。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古今对比明显的文章,教师应该通过观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过去罗布泊的美丽,今天罗布泊的死寂,从而激起学生无尽的向往和惋惜之情……

2.修炼内功,渲染情感。在借助外在手段,调动学生情感的同时,教师也要修炼内功。教师要借助自己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来营造出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课堂情境,渲染出符合文章情感的氛围。

上《背影》《台阶》《老王》等以情感人的文章,离不开教师深情的讲解来唤情;上《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等深情的诗歌,离不开教师投入的范读来激情;上《芦花荡》《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等反映战争罪恶的文章,离不开教师愤慨地痛斥来燃情;上《像菱学诗》《<孟子>两章》《<诗经>两首》等这类文化内涵深刻的作品,教师要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渊博的学识来感染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没有情感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的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三、体验入文

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感情认识的体验。教师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课堂上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设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化成综合的语文素质。通常有如下的实用形式:

在比较中求体验。有时课文内容包含着某种特殊情状,不易理解,不妨设计集中相近或相反的情状让学生在比较体验中加深理解。《湖心亭看雪》一文表现了作者张岱深深的孤独,教师应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去感知张岱的内心世界。譬如,执教者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张岱居然在雪下三日湖中、鸟声俱绝之后的晚上跑去看雪。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通过比较学生就会体验到张岱的痴人之行、孤独之行,他是要寻觅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视听中求体验。有很多复杂的事理单纯地用文字描述,难于获得真切的感受,如果利用图片、图像、影视直观地展现出来,往往能体现现场体验的效果。如上《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影像资料,这对学生的震撼远比教师任何语言的渲染都要强烈。

3.在模拟中求体验。有些感性的认识是抽象的理解无法获得的,为了加深学生对主人公所处的境地、所表的情感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借助模拟来体验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4.在活动中求体验。为了加深和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师还可以创造性的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排演课本剧,为影像材料配音,也可举行辩论会、现场采访、模拟导游等,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切而有趣的体验。

阅读是学生满含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这样,阅读教学就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先行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破解萦绕于字里行间的理趣、意趣和情趣,进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整合与生成,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