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谢荣萍

广西贵港市港南中学谢荣萍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课堂情境,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芽求知欲的有效措施。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起点。而学生的兴趣源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全面推进课堂改革的今天,“兴趣”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让课堂活起来,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能始终沉浸在乐学、乐思的长河之中,有意识地自学培养自己的良好思想品德情感,达到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教师如何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和探索,本人有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成效。

教师如何在一节课堂教学中,运用有限的教材知识,激发和维护持久的学生兴趣,既给学生带来知识,又带来智慧和欢乐?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利用书本知识的特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老师课堂教学有创意,又具有吸引力,不认真听课都不行。这样的教学,学生精神振奋,学习效果更佳。

例如我在讲授第十五课《三个代表》第二个内容“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时候,我就提问学生:我们学习书本知识是不是文化?这种文化给我们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没有文化我们怎样?先进文化是什么?我们身边的文化有哪些?哪些是积极向上的?哪些对我们身心健康有害的?怎样看待和抵制不良文化?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觉得我们学习的书本知识具有文化的特性,又提高了对各种文化的是非辨别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成效。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对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学生有勇气去探索、研究的兴趣。比如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十四课《小平,您好》第二个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时,我就创设了三个问题:(1)现在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人们的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是以什么为中心发展的结果?(2)促使我们生活富裕起来的是什么?(3)当前中国走什么路线?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就容易去寻求答案,也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是靠党的好政策,才有的好日子。

三、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成效。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果教师单纯是照本宣科按书本内容来讲,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上课也没有精神。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借助有关生活实例,提出有关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九年级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在上课开始时,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小实验:(1)老师讲一句话,学生闭着眼睛在纸上写出来;(2)请学生自己用一只手系鞋带。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对比自己与弱势群体的生活,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幸福,深刻理解弱势群体的不幸和生活艰辛,体会到社会中一些残疾人生活的困难,激发学生关心弱势同伴的情感,树立起对弱势群体的尊重、理解和信任。通过实例对比,使一些处境不好的学生能够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以积极健康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处境。

四、创设竞争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成效。

“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学生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进来”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应当掌握的技巧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时候,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比、学、赶、超。例如:分组讨论;男女抢答等等。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习成效也有大大提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乐的兴趣,才能收到教学的成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和维持浓厚兴趣,给学生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欢乐,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

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真正驾驭它,谁的成效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