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元辉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务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52
摘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迫切任务。本文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内涵基础之上,试从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思想、原则和体系创新的角度出发,构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高教【2005】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7】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我院开展了新一轮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这次修订工作以学院最新提出的“培养具有爱国情怀、跨国文化、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以贯彻学院“以语言类专业为主体,以基于外语优势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艺术类专业为两翼的学科专业特色”的办学定位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进行。
一、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当前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高等学校培养的、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专业技能,在工程、技术、文化、教育、管理、生产、服务等岗位上把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的人员都可以称为应用型人才。
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适应岗位职责发展的要求、适应岗位变化的要求,在长期的人生阅历之中,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地取得显著的业绩,为推进事业的发展不断地做出新的贡献,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断地提高。
(二)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贯彻现代大学教育的社会轴心观、多元素质量观、开放办学观指导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观念,落实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1.总体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2.坚持“两重两强”原则。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结合“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科学合理地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确定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3.坚持协调、优化原则。
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原则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体现“有用、有效、先进”,力争将专业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
4.坚持改革、创新原则。
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吸收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合理利用国内外先进资源,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大力开展课程及实验的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努力构建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学生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主的办学方向,以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和今后国内、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面向市场,在人才供求变化的基础上,依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构建。
首先,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系:以读、写、算和处理信息为要素的基础能力;以自主、探究、反思为基础特征的学习能力;以手动、交往、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能力;以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体的创新能力;以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术为基础的创业能力;以新生职业生涯设计、就业观念、择业技术为特点的就业能力。
其次,以现代人才理念为指导,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体系:以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为核心的思想品质素质;以文化修养、文化艺术修养、跨国文化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现代礼仪为内容的文化素质;以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专业技术工作、科学意识、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为主体的专业素质;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理念、心理健康为特征的身心素质。
第三,以更新知识内容为重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现代工作和生活需要的工具性知识;以认知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人文社会知识;以科技进步和理论创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以社会分工和行业发展的专业知识。
三、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
学院2010版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把“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和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制定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应用教育与创新、创业、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以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为基础,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为依托,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为导向,实践教学环节模块为平台,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特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公共基础平台。
为了顺应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公共平台课程应具有通识教育的性质。公共基础平台中的课程面向全院学生,其中公共必修课程是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包括“两课”、语言能力、身体心理健康、信息获取与处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课程。公共基础平台中的的公共选修课是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而开设的素质文化课程。
(二)专业基础平台与专业选修平台。
专业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学业门类,从专业教育的内涵上讲“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兼顾是本科专业教育的显著特征”。1998年《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为了突破“学术本位”传统培养模式,建立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我院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在依据以上学业标准的基础上,除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外,将各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选修平台。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为学生奠定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学科教育特点,将相同、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打通,注重内容的拓展性和延展性,搭建厚实的统一平台,以此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专业限选、任选课程是指某类专业学生应修读的非主干学科专业课,主要面向相关科技、产业领域,传授较深入的专门知识的课程,每一专业可根据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置适当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应用性和创新性,此类课程遵循教学内容精简优化原则,体现岗位性、职业性特点,适当设置体现专业前沿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选修课程。
为体现学院外语传统特色,培养外向型人才,特要求涉外类专业,应将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对外汉语小语种方向专业,应将对应语种的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艺术类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学生外语水平要求,以培养实际交往能力为主;其他各专业,也应考虑学院外语传统特色与本专业的有机结合。
(三)模块课程。
模块课程性质为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
专业选修课是为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满足学生的专业爱好,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而开设的。为了增强专业选修课的指导性和实用性,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2010版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传统的专业选修课按课程性质及其社会功用进行有机组合,形成若干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模块既要反映社会人才需求,又要适应学生的志趣爱好,能全方位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每个专业根据需要一般至少设置两个或多个专业方向模块,每个模块学分数大致一致。高年级学生通过限定选修的方式,应至少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模块,并按要求修完该专业方向模块的全部课程,达到合格。
公共选修课模块嵌入公共平台之中,学校组织开设一定数量的全校性公选课,理科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史类和艺术类课程,文科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类和艺术类课程,艺术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史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开设公共任选课是为了探索学科交叉,实现文理融通,加强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四)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
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可持续提高、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而开设的课程,由知识拓展课、技能拓展和创新活动组成。知识拓展课以适应现代工作和生活需要的工具性知识;以认知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人文社会知识;以科技进步和理论创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以社会分工和行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为主;技能拓展一般不设课,由学生通过相关技能实践或考核获取学分,每个专业均指定一项适合学生培养实际且能反映国际、行业和企业标准的技能证书项目如商学系引进的“英国普通英语(MSE)、国际会计师(ACCA)和市场营销学(LCCIFB)”三个具有国际权威的外国证书考试项目等,学分设定根据技能证书考核的难易程度而定;创新活动由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发表论文等形式获得学分
(五)实践教学环节模块。
实践教学环节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由军训、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学年(学期)论文或设计、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学生实习原则上可分为认识实习、体验实习、专业实习,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各专业在执行各实践环节过程中,应提出明确的、具体的实践要求,有可行的考核方法,评定学生实践环节成绩并计入学生成绩档案。原则上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文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
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通过某一门课程的传授、某一项能力的培训、某一种意识的教育而实现的,是通过对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而实现的,贯穿整个大学生活,乃至一个人的一生。为达到我院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应当继续慎重研究和解决我院及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要求、新问题,努力采取和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徐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