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刘晓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高中化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刘晓君

刘晓君

刘晓君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744400

摘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而展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主动参与性很少,在这种形式下,很难培养出有创新的人才。推动课堂改革,实施全新的课标理念,呼唤全新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启发问题情境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而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学实施和设计就必须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来自良好的思维习惯,而思维又起源于问题。所以利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化学①》正是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情境的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例如,在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中关于胶体的性质时,课本首先提出问题:“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分,用什么办法能够将它们区分开呢?”接着,安排了“科学探究”的三个实验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教材采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开展探究的兴趣。

二、训练科学方法,学会探究

科学方法是指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使用的手段,它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中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1.以专门的主题介绍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如在《化学①》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深入介绍了有关物质的分类、分散系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分类的科学方法。通过本内容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分类的科学方法,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等。

2.选取合适的素材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如第一章,教材结合“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内容,向学生传递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又如教材通过设置一些很好地体现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全过程的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不仅为学生展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且结合探究的不同阶段,渗透了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在问题提出阶段,主要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假设阶段,渗透推理、形成假说的方法;在检验阶段,渗透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归纳、演绎和数据资料等整理的方法;而在结论阶段,主要渗透建立、检验和论证结论的方法,表达与交流的方法等。学生通过相应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很好地接受有关科学方法的教育,而且能体验到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功能与作用。

3.结合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等活动训练科学方法。教材安排了“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活动性栏目,通过设置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调查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为训练学生科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实验”中,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观察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处理的方法等;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训练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资料处理的方法等;而“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栏目,能很好地从多角度、多侧面训练学生科学方法。

三、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落实探究

1.利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落实探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如在学习甲烷时,结合某地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从而导致矿难的新闻报道,创设问题情境:煤矿为何会发生瓦斯爆炸?瓦斯是什么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这些问题都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责任感。

2.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落实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探究欲望。例如:在进行“次氯酸漂白性”的教学时,先演示氯气分别和干燥的有色布条、潮湿的有色布条作用的实验,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能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这样,通过实验设置问题,能自然激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进而产生探究欲望。

3.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落实探究。通过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加深,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如教学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反应,先引导学生回忆燃烧的概念,然后提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吗?”这种情境下,学生可能得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的错误结论,但在观察了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后,学生自然会得出正确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会终生难忘。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因人、因课、因内容而异,努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内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