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群(河南省三门峡市一高河南三门峡472000)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7-058-02
近年来,广大高中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艺术,深入研究教法改革,从而在教育教学这块神圣的沃土上结出了丰硕成果。然而,一些教师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育指导思想等方面出现了种种偏向。为了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力度,笔者认为,以下"八种偏向"亟待克服和纠正。
一、克服重主导、轻主体的偏向
所谓"重主导,轻主体",是指教师只重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轻视或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偏向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一切教学活动都从教师主观愿望和要求出发,学生只能处于"适应"或"受训"的境地。这种把教师作为传播书本内容的"喇叭",学生成为"留声机"的教法,不仅抑制着学生的思维,也窒息了教师自身的活力。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它首先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控制教学的各个环节,左右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同时又强调学生不单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与教师思想和心灵的交流,才能自觉地接受科学理论。事实上,教学环节中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教既作用于学生又受制于学生。教师如能由"唱独角戏"为师生"二重唱",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学答"到"学问",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两个作用,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定能锦上添花,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即变"灌"为引导,改"注"为启发。导就要导得巧妙,导得科学;启就要启得恰当,启得适时。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凡是学生自学能够掌握的,完全交给学生;凡是经师生研读能够学会的,师生共同研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并促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培养其互帮、互教、互学的良好学风。
二、克服重"说教"、轻电教的偏向
这种偏向是指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注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一课本"的传统教学方法,轻视甚至拒绝使用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其理由是,高中各学科理论性都比较较强,运用电教媒体既费事又费时,与其花这番功夫,还不如教师讲透之,学生背熟之。这种思想和做法显然跟不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事实上,注重把各种现代化教学等设备引入教学之中,让更多的教学技术和教学媒体进入课堂,既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又能扩大教学容量,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尽快掌握电教媒体应用技能,积极使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使电教媒体成为自己教学不可缺少的好助手;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方法,要把现代电教媒体与传统教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最佳学习条件下学习,以达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克服重课内、轻课外的偏向
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教师立足于课内,既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上好理论课;而且要求其向课外发展,开辟第二课堂,注重课外活动上好实践课。许多教师在第二课堂教学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重课内,轻课外"的观念仍在一些教师头脑中有一定的市场。
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一是走出校门,到机关、工厂、农村、商场、银行、队参观访问做社会调查;二是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信息等,以充实教学内容;三是成立学习兴趣小组、青年志愿服务队等,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在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三个落实:一是时间落实。要根据活动的规模合理安排时间表,如大型活动最好安排在节假日,中型活动安排在双休日,小型活动安排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二是方法落实。活动的轨迹要按"理论--实践--理论"的顺序进行。选择活动课题时,要遵循从理论出发的原则和具备活动条件的原则。三是措施落实。要求参加活动实践者,事后人人都要撰写调查报告、活动体会或小论文,并按学期考试成绩的一定比例记入总分;对优秀者举办演讲会、展览会进行交流,特优者也可推荐到有关报刊的"学生园地"栏目发表。
四、克服重教法、轻学法的偏向
所谓"重教法,轻学法",是指教师教学中只重视自身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忽视教育对象的学习方法指导。诚然,教师只有采用现代化教法,才能指导学生掌握"读、思、练"等科学方法。教师不断改进教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不能出现"轻学法"的偏向。古人云:授予人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学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并能指导行动,才能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的理论精髓。
这就要求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听记、课后复习以及怎样记忆、思考、归类、综合知识等方面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把教学重点由"怎样教"转移到"怎样学"上来,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五、克服重理论、轻实际的偏向
在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存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起来重要,讲课时次要,复习时不要"的思想,产生理论和实际分离的"重理论、轻实际"的偏向。出现这种偏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是由于有的教师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事实上,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时间,经常参加自己喜爱的兴趣小组、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和生产劳动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非但不会影响教学成绩,反而会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拓宽其知识面;教师在传授知道时,多联系国内外形势和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非但不会降低教学质量,反而能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所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重实践环节,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方法。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首先要重视钻研教材,从教材中挖掘理论联系实际的因素;其次,教师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及时捕捉国内外形势信息,提高对时代和形势的洞悉能力。在教学中,既要防止从理论到理论,又要克服材料和理论"两张皮"的倾向,更要反对以材料冲淡理论的做法。
六、克服重"题海"、轻"双基"的偏向
在毕业班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出理想成绩,一味注重模拟训练,大搞题海战术,而忽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双基"教学。其结果会给教学带来"课前背题,课堂讲题,课后做题,考试错题"的负效应。
当然,要掌握"双基"知识,仅靠课堂启发讲解和课后背诵记忆是不够的,还要有必要的习题训练来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这是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后进行及时补救的重要环节。但问题在于要精练、巧练,切忌苦练、滥练;不能让学生丢"纲"忘"本",变成做题的"机器"。
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做题与"双基"的关系,要把主要精力向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上倾斜,力求使学生"双基"达到:"熟",即对教材结构、知识网络、重点难点要熟练掌握;"准",即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例证资料的掌握要准确;"活",即对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要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精",即对教材的要义掌握要精,回答问题要说理透彻,语言精练。
七、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偏向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出现"重知识,轻能力"偏向的原因是他们误认为有了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能力。于是乎,文科的能力便被归结为"背功",认为能否在大考或升学考试中取胜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在临考前把课本内容背诵复述出来。
这种看法显然是以偏概全。诚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肯定不会有能力。但有了知识未必就有能力。事实上,有许多同学能把课本倒背如流,然而其能力却十分低下,他们除了记忆能力外,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几乎是零。一旦碰到联系实际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试题,往往会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向学生传授真理,还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不能只向学生讲授一个个孤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我们只有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新思想、新知识和新观念的本领。否则,只能使学生变成"囊智",而不可能使其成为科学的"智囊"。
八、克服重教学、轻教研的偏向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理论信息和教研动态,而且有助于我们研究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和说服力。然而有的教师只埋头教书,不涉足教研,出现"重教学,轻教研"的偏向。
诚然,高中教师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教研,或资料紧缺无从加强教研,但根本原因还是一些教师怕搞教研影响教学。其实,在教学中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些名师他们都既是教学的能手,又是教研的尖兵。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新情况不断出现,需要去研究;新问题不断提出,需要去回答;新经验不断产生,需要去总结。如果只教学不教研,充其量是位称职的严师,永远不能成为名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讨教育思想,摸索教学方法,挖掘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发展教育理论,力争取得教学和教研双丰收。
综上所述,克服和纠正上述"八种偏向",是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克服的途径除"重题海,轻双基"需重心颠倒外,其余偏向均要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问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研究,大胆改革,用辛勤的汗水去迎接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的明媚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