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感官,开启心灵之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唤醒感官,开启心灵之门

刘季春

——浅谈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刘季春

(内江市威远县靖和镇中心校威远642450)

【摘要】本文就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从四个方面论述:一是让信息媒介成为教师的储备知识的空间。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知识的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二是利用信息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性,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三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美感,渗透美育。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语文教学激发兴趣感官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教学与研究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决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模式得到必然改善,推动了教研方法的更新,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科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但整合不等于简单等同于凑合。教师首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劣,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努力地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其优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首先让信息媒介成为教师的储备知识的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化石吟》讲的是生物化石方面的知识;《雷电颂》讲的是戏剧方面的知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来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落日的幻觉》讲到了几种不同的物理现象;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也能够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接收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由于教师知识的局限,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并不能完全给学生授道解惑了。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把各种信息媒介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予以展示,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缸水,甚至一池水。教师有了丰厚的底蕴,教学时才能厚积薄发。

二、利用信息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有孔丘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1自然段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用耳朵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听觉上的冲击,使之受到震撼。再借助录像,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观之美,通过这样的视听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情趣陡然高涨,很想深入的认识钱塘江大潮,自然的把教学中“要我知”变为“我要知”,充分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又如《安塞腰鼓》教学时,我利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简单的“陕西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网页。分为“黄土高原民”,“黄土高原风”,“黄土高原情”三部分,通过资料及影像的显示,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通过阅读课文,再联系自己生活的经验,让学生口头表述,然后再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力量、生命的旋律。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许多优秀的课文用文字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可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更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视频、投影、课件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双眼和创造美的心灵愿望。如《苏州园林》就是一篇展现自然与人文美景的课文。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录音、视频、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把苏州园林精美的建筑布局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领略其亭台轩榭精巧的布局,假山池沼的巧妙配合,花草树木相互映衬,近景远景的错落有致层。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景,领略园林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工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感悟中华建筑之魅力,文化之博大精深,江南景色之秀丽迷人,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色彩,声音,青山秀水,红花绿树,更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这也是增强审美感知有效途径。情境视听,触及内心情感,由感官印象转化为内心对美的向往和赞赏,进一步启开学生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之情。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哲理性散文,要想抽象的道理更具体透彻的让学生感知,我们必须要借助现代信息媒体技术如,我讲授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年级尚小,对于生命的概念还不能充分理解,我用多媒体展示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相关图片镜头视频。灾区人民在灾难的面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充分展示了对生命的热爱。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段新闻:一对母子在震中被倒下的水泥板压住,母亲为了保护儿子,用双手支撑着那块水泥板。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施救时,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当他们把小孩救出后,水泥板轰然倒地。这些都是热爱生命的充分体现。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非常可贵的。从而体会到热爱生命的意义,进而理解作者所说的“关于生死的迷”。因为我知道,语文课不仅应注重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更应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们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福人,对于战争的残酷和作家们的浓浓的爱国情感是不容易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时,特别是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让学生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视屏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然后再配以配乐范读课文,英雄们面对凶恶的敌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满怀爱国热忱的形象,那情,那景,那神韵,使学生深深地受到了震撼。这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其坚强勇敢的意志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忘我精神。当然,这些都还不够,我还向学生推荐了许多爱国诗,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等。在班上,还举办了一次爱国诗朗诵比赛。听着同学们饱含深情却又稚嫩的声音,我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凭借信息技术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多媒体的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的简化了教师的操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电教手段,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其声、色、形,具体可感的空间等,最大程度唤醒学生的眼睛,耳朵,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让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为学习目标服务。这样,教师就会有最大化的“教”的收益,学生便会有最大化的“学”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