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彩超室157000
摘要:目的以往临床主要采用X线CT核磁及医生人为触诊检查等方法来确诊肌肉骨骼疾病。
X线检查辐射对人体有害,人为触诊误差大。介入超声诊断及治疗可避免患者长时间暴露于X线下,及开刀手术损伤大易感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直观实时微创有助于骨骼肌肉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药物疗效的及时评估,该项技术主要诊断肌肉骨骼病灶的细针抽吸,组织活检。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治疗效果的及时评估。
关键词:利多卡因;肌肉骨骼;高频超声
仪器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选择原则是尽量用高频线阵探头,用于表浅结构时,选用宽频线阵探头,频率:7-13MHZ,用于深部结构时,选用相控阵探头,频率3.5-7.5MHZ,配有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和内置数字化系统分析软件。穿刺针常用口径11-22G,内径细的抽细针常用来抽吸液体和软组织病灶做培养或细胞学检查。
方法
在超声引导介入术前,需常规对病人器官或检查部位进行超声检查,初步选择穿刺部位及进针路径,避开血管,神经及重要脏器,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穿刺部位血管分布情况,避开相对粗大的动脉血管,无菌操作,根据穿刺部位选择体位,暴露皮肤,碘酒于局部穿刺部位消毒,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注药常采用麻药/类固醇混合液,其成分是1%利多卡因0.5ml,0.5%柴胡醇0.5ml和氟羟强的松龙1ml.对36例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其中肌肉系统疾病34例,骨骼系统疾病2例。通过多断面显示病灶的立体结构,通过探头适当加压,可以观察病灶的可压缩性。因声束斜行而非垂直入射针管的壁,发生回声失落,全反射,而引起针管显示不清的情况,可以适当改变探头角度,快速抽动针芯,尽可能使用彩色多普勒监视,以清晰显示针尖。
结果
36例患者的穿刺活检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病理标本,其中有8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比较穿刺后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异同,有3例不符,视其为穿刺失败;另28例未手术患者,比较穿刺后病理结果与根据病史、其他相关检查综合所得的临床最终诊断的异同,有3例不符,视其为穿刺失败。介入性超声的取材准确率为83.33%(30/36)。
讨论
介入性超声早在30年代国外就已经报道过,经皮穿刺获取骨软组织细胞。80年代在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上被证实提出并确定。,介入性超声引导下可以完成各种穿刺活检、抽吸、插管、注药治疗等操作,肌肉骨骼疾病一直被认为是超声检查的禁区,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彩色多普勒,二次谐波等新技术的开发,超声检查能够获得其他检查无法替代的信息,适合评价已知原发灶,用活检证实转移灶、确定孤立性股病灶的性质、肿瘤复发、化疗是否有效。多发性骨髓瘤、压缩性骨折是否是由于转移性肿瘤引起等等。但是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数量少,怀疑胸椎血管病变,穿刺出血可能会引起脊髓受压、不合作的患者等禁忌该项检查。常见并发症有出血、感染、神经损伤、局部麻痹等。
介入性超声提供了一种微创获得病变组织的方法,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取材准确性较高,且安全可靠、实用快捷,利用介入性超声提供的少量标本能够获得非常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对临床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作用,而对其治疗则有待进一步配合临床药物治疗。腱鞘炎、腱鞘囊肿,钙化性腱鞘炎等疾病较多,肌肉骨骼位于体表,探头靠近探测目标,其特殊的解剖关系为检察提供了科学依据。能够精准定位、直观实时观察针尖的位置和注药过程,使诊断和治疗更准确有效,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但能够达到于外科手术相类似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介入性超声无X线辐射,特别有利于儿童及孕妇检查,相对价格较低,因而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明显缩短诊断时间,而且还能结合现代病理学、免疫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为肌肉骨骼系统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丰富的信息,同事介入性超声也为多种疾病提供了全新的微创治疗手段,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