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花李少凡(广西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宁530011)
【摘要】目的评价南宁市疟疾防治效果,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分析1997年-2006年基层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所)疫情报告、疟疾个案调查资料和“三热”病人血检原始记录。结果10年间共开展“三热”病人血检疟原虫196246人次,阳性2人,阳性率0.001%;流动人口血检9617人次,阳性123人,阳性率1.28%。IFAT检测本地居民12915人,阳性率0.14%,流动人口检测6091人,阳性率0.29%。疟疾疫情报告137例,流动人口发病134例,占97.81%,血传发病3例,占2.19%,无内源性及继发病例。结论措施落实,防治效果显著,重点需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对高危人群进行疟疾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疟疾流动人口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077-02
南宁市疟疾流行历史久远,是以间日疟原虫为主的非稳定性疟疾流行区[1]。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其次为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五十年代初期,疟疾发病为南宁市传染病首位,疫情报告发病率最高年(1953年)达431.84/万,病死率0.38/万,占当年传染病构成的74.81%。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坚持长期的反复查治,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至1967年疟疾疫情报告发病率下降了99.96%,发病率仅为0.18/万。八十年代初期,人口流动频繁,输入性病例增多,曾导致二起疟疾暴发流行[2]。由于政府重视,南宁市财政每年下拨疟防专项经费3-5万元,使各项措施得以落实,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无内源性和继发病例。1996年加入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并通过了广西区卫生厅对南宁市基本消灭疟疾的考核验收。现将南宁市1997-2006年疟疾监侧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南宁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人口1723496万,划分为西乡塘区、青秀区,兴宁区,良庆区、江南区、邕宁区六个行政区(其中江南区、邕宁区、良庆区2006年起划归江南片疾控中心管辖),居住人群有汉、壮、回、苗、瑶、侗、么佬等民族。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低山丘陵地带,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21.6℃-21℃之间,年降雨量1300.6mm-1400.0mm,夏长冬短,无严寒气候,适宜传疟媒介滋生、繁殖。
2诊断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疟疾防治手册》[3]标准予以诊断。
3防制措施
根据《全国疟疾监测方案》(试行)和《广西九?五疟疾防治规划》《广西十?五疟疾防治规划》以及广西西南地区灭疟联防区年度工作协议,在本辖区内以乡为单位总人口数的1-3%开展体温37.5℃以上的“三热”病人(即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血检疟原虫,重点以原郊区居民和流动人口为主。在流行高峰期对常住居民开展一定数量的病原学的监测,流行高峰末期对原老疫点居民及12岁以下儿童采滤纸血膜1000人份以上作IFA检测。每2-3年举办一期镜检培训班或跟班轮训,并每年两次对基层医疗单位镜检员的技术考核。凡基层医疗单位疫情报告的疟疾病人、疑似疟疾病人血片均由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复核、确诊,三天内完成病例个案调查,填写自治区统一印制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分析可能的感染区域、方式及时间,按照《疟疾防治手册》对病例进行追踪随访,给予对症治疗和氯喹1.5g+伯氨喹112.5mg5b双疗程的抗疟治疗。发现内源性或继发性病例则对病家周围人群开展扩大查源和预防服药、药物喷洒灭蚊等措施
4结果分析
4.1发病情况
1997年-2006年共收到疟疾病例报告137例,其中临床诊断11例。经追踪个案调查,初发病例57例,占41.61%;复发病例80例,占58.39%。其中流动人口病例134例,占97.81;血传感染3例,占2.19%,无内源性和输入性继发病例。
4.2血检情况
1997年-2006年10年间,常住居民“三热”病人血检196246人次,其中农业人口血检136519人次,占69.56%。检出疟原虫阳性2例(血传),阳性率0.001%。原疫点居民带虫调查血检5973人次,结果全部阴性。流动人口“三热”病人血检9617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人124例,阳性率1.29%,其中1例为血传病例。(表一)本地居民及12岁以下儿童IFA检测12915人次,滴度1:20阳性22人,阳性率0.14%。外来农民工IFA检测6091人次,滴度1:20阳性18人,阳性率0.3%(具体见表1、2)。
4.3虫种分布
137例现症病人中,11例临诊,疟原虫阳性126例,其中间日疟(P.V)110例,占87.30%;恶性疟(P.F)11例,占8.73%;混合感染(P.V+P.F)4例,占3.17%;三日疟(P.M)1例,占0.73%。
4.4职业与人群
病例以建筑、修路、砍伐、采矿工为主(87/137),占63.50%,出国淘金及援外人员(36/137)占26.28%,其他(14/137)占10.22%。发病年龄以20-50岁青壮年为主(118/137),占86.13%,最大73岁,最小4岁。(安徽感染回归)
4.5感染地点
缅甸36例,占26.28%;海南34例,占24.82%;云南18例,占13.14%;湖北5例,占3.65%;湖南3例,占2.19%;安徽3例,占2.19;贵州2例,占1.39%;广东2例,占1.39%;本省2例,占1.46%;本市3例(血传,非当地供血员),占2.19%,不详29例,占21.17%。
5讨论
自然环境、居住条件的改善或提高和人群健康意识的提高对防止或阻断疟疾的扩散有着重要因素。从资料分析,南宁市灭疟工作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后10年间,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大量的“三热”病人血检,均末检出当地居民自然感染病例,各年病例基本为流动人口,而且主要以野外工作人员为主,旅游、商务极少见,未外出居民均未发现内源性和输入性继发病例。显示南宁市各方面条件有了较好的改善和疟疾防治工作卓有成效,使灭疟成果得以有效巩固。通过桂西南灭疟联防区组织,彼此相互交流信息,发现问题能及时整改,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
但是,人口流动频繁且复杂,输入病例的增多和积累,成为疫情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而当地居民抗体监测结果处于非流行区水平,有可能导致疫情波动或局部暴发流行[4],使之潜在着很大的危险因素。复发病例,常以带虫者身份出现,极容易被疏忽而误诊或漏诊。因此,1、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重点对来自高区或恶性疟流行区的流动人口一律作血涂片查疟原虫或给予假定性治疗,现症病人或疟史者必须给予足量的氯、伯喹二个疗程以上正规治疗,疟史较长且多次复发和国外回归病例还应考虑联合用药。2、考核达标多年后,适当减少当地居民“三热”病人血检任务,以节省人力、财力,使用好有限的经费。3、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和对镜检人员的技术考核,以保证镜检质量,早发现、早治疗,杜绝或减少可能的传播。4、开展有关疟疾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剑龙.苏建斌,南宁市北郊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资料选集,1960(七)203.
[2]陈佩兰.李少凡,二起局限性间日疟暴发流行调查,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简报1998(五)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编,疟疾防治手册[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3一24.
[4]王槐芳.粤桂琼三省、自治区流动人口疟疾的管理与监测[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55.13(增刊):129一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