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动态,并把对学情的关注落实到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的全过程中,从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词】关注;学情;研究;反思;评价
【中图分类号】G5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36-3619(2009)11-16-0260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过去较为淡漠的“学情理论”的发展,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不再只是研究如何教,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动态,并把对学情的关注落实到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的全过程中,从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以,“课前研究学情”“课中关注学情”“课后反思学情”就构成了学情关注的“三部曲”。它期待着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奏响这首与新课程改革相伴而生的和谐乐章。1.课前研究学情,优化教学预案
1.1课前了解学情,做到目中有人。
老师在备课时必须研究学生情况,充分了解学生。比如: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的需要;从与学生的接触、跟家长的沟通中去研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以及评价检测中去分析学生的起点和差异等等。总之,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
1.2课前调研学情,优化教学程序。
比如: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通过随机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为课堂教学预设学路;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备课,师生在合作备课中共享启迪,为课堂教学预约精彩……
1.3课前预测学情,注重教学实效。
教学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要充分考虑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拒绝华而不实,搞花架子。要在“学”上狠下功夫,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扎扎实实地有效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有不同层面的收获。
2.课中关注学情,落实以学定教
关注学情,既要“兼顾两头”,又要“照顾中间”,体现教育的终极关怀。要用热情宽容的心去转化弱势群体,展现教师的教育美德。
2.1对于差生,要让他们“乐中求学”并在课堂上“吃得了”。
(1)当他们在课堂上回答出错的时候,老师不要忽略他们的答问,要尊重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及时纠正,不要错失了提升他们的机会。
(2)当他们在课堂上开小差或不知所云的时候,我们要迅速调整学路,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他们唤回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并想方设法降低难度和要求,让他们乐于接受,能够接受。
2.2对于中下学生,要为他们铺设台阶,让他在课堂上们“吃得好”。
(1)比如:针对某一问题,当发现很多学生都在举手的时候,老师要尽量给中下生表现的机会,因为他们答对了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兴趣马上就来了。如果你老是抽好的学生答问,那他们就只有“陪读”的份儿了;
(2)当学生为顾及面子应和举手,未加思索而人云亦云的时候,老师要随机应变,要想方设法去耕耘那片假象中的“荒芜之地”。我们要抓住这个师生互动的好机会,走近他们,俯下身子,侧耳倾听,看他们需要提供那些帮助并参与其中,帮扶他们化解疑惑。
2.3对于优生,要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在课堂上“吃得饱”。
比如:当发现他们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的时候,老师要及时给他们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提问或发言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并把他们好的学习经验加以推广。
总之,在课堂上老师要从学生的表情、质疑、朗读、答问以及精神状态等多方面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因学施教。对特殊的学生要心中有数,要把视线触及到课室的每一个角落,力求全面关注,全面提升。
3.课后反思学情,讲究评价策略
这是一个容易忽略但又不容忽视的环节。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学生人数多等诸多因素,老师只停留在对学生课堂的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必须在课后认真反思学情,总结学情。用善解人意的心去读懂学生,理解学生。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如:上学年我班转来一位学生,她平时成绩一般,有一次她考了88分,我在评卷时表扬了她的进步,但她并不开心,而且还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评完试卷后我找她到办公室谈话,结果她告诉我说:“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了,爸爸妈妈说如果我这次语文考试达到了90分,将会给我买很多很多的生日礼物。”她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后来我在作文上给她加了两分,并对她说:“老师借两分给你,记住下次考试还给我,算是老师送给你的生日礼物。”没想到从此以后她非常刻苦,奇迹般地很快挤身到了优生的行列中,毕业时还考了班上总分的第六名。
所以,老师要有长足发展的眼光,要更新学生观和评价观,讲究评价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铺路搭桥,为孩子们辉煌灿烂的明天,积蓄更多的光华,催生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
[2]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