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卓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是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是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卫生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对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修订,教材定位于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相结合的特点,课程设置坚持“够用”、“实用”,重在实践,目的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基层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加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过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提高临床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228-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了:“校企(院)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要求。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事业为宗旨,加强校企(院)合作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办学层次,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注重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内涵发展与特色培育,对全面推进高职高专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
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服务合格人才的短缺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形势的现实,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医学院校担负着为农村、社区等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及培养和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基层卫生服务急需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重任。但目前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与社会需要结合得不够紧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所以应以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现行高职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构建基层需求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目前高职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培养与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生物医学基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面向基层培养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疾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可持续发展的医学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研究现状及意义
在我省、我地区社区、乡镇卫生技术工作人员中,专科以下学历的占2/3,(大部分是中专以下)副高级职称微少,中级甚少,初级较多,有执业医师证的极少,乡村医生大专毕业不足5%,有执业医师证的不足6%,有职称的不足7%,有助理医师的不足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本科学历的不足20%,有副高级职称的不到5%,这对于我们临床专业专科毕业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缺口。所以我系把临床医学专业列为长线重点专业。自1958年我校成立伊始,临床医学专业就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50多年来,为白城地区及周边地区、乃至省内外培养了大批医疗骨干人才,目前都是各岗位的专业带头人,有的走上领导岗位。2004年我校临床专业开始22个省招生,至今已11年,毕业生达2000多人,有85%的毕业生走上医疗卫生工作岗位。
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努力下,临床医学专业现拥有价值三百万以上的各专业仪器及教学设备,有近五十所稳定的省市级医院作为教学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能完成本专业全部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工作。在未来发展及建设中,依据本专业现有基础并结合国内同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本专业的教学改革的研究。
2.校企(院)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总思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3]。依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实际特点,参照教育部医学教育标准,以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以基层社区单位岗位需求为基础,紧紧围绕:面向基层培养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疾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可持续发展的医学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课程设计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推行校院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需要,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案例教学、标准化病人等教学手段和课间实习、临床实习等实践教学过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高职高专教育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通过对社区、民营、乡镇医疗岗位能力的分析,将岗位能力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个模块。采取“教师与医师合一、教室与医院合一、教学项目与工作过程合一、学习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教改方法。培养学生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五种核心能力。同时结合基层社会服务需求及学生个性化需求,由此逐渐开发课程,构建环境三融合(学校+社区+医院),能力四递进(职业基本知识+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2.1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应在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行。要求教师应快速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紧贴基层,培养和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急需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而继续努力和探索[4]。要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行业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来源岗位、服务岗位”为突破口;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体现“招得到、下得去、留得住”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专业课程建设一条主线,双向延伸;技能融合,激发兴趣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医院的优势,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优势,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充分体现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式的探索、学生成绩的考核等方面,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改革实验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要求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作业布置与评改等环节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紧密结合。根据学科内涵和办学定位,严格挑选符合专业方向的医院,建立完善的实习基地。根据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制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标准,保障临床实践的效果。
2.2师资队伍建设
课改后我们系成立了临床医学教学团队,注重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按照统一制定出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以老带新、以新促建、共同提高”。同时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采取引进、培养、聘请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加数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分别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聘请一线从事临床、社区及管理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社区及管理实践经验,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社区医生,建立完备的、动态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兼职教师的数量稳定在100人左右。
2.3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3.1病案教学法:对社区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分析讨论,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入看病、治病的情景,设定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再将答案进行综合和总结。
2.3.2运用多媒体技术:对静态知识动态加工、动态知识分层分析,并在分析、比较中,与设疑引导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2.3.3积极开展技能训练:通过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将外科与妇科、内科与儿科结成实验单元组,对存共性的问题共同开展实验,打破传统独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梳理学科间的交叉点。
2.3.4布置临床课大型作业:以一章节教学为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图片、幻灯片、视频)展示对教学学内容的理解和诠释,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2.4完善实践教学场所
建立临床技能实验室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室、模拟急救室、重症监护室(ICU)、SP模拟诊室(OSCE考核室)、PBL讨论室、心肺腹听触诊训练室、标准化手术室、无菌流程、消毒洗手室、模拟产房,多功能训练室等,加强“三基”练习(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坚持“三严”要求(即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强化“四化”治理(即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定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更好地为白城地区乃至周边区域发展服务。
2.5开设模拟病房建立模拟教学仿真系统
购进临床技能仿真实验训练软件,每个单元均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四个方面。虚拟单元互相独立、互不干扰,可以模拟看病的环境,完成病史的采集、体征记录、心电图阅读,开具化验单及结果回报,并就此完成病历的书写、作出初步诊断。还可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经常行训练各种诊疗方法。
2.6专业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性特点,开辟以白城中心医院、白城市医院及附属医院为实训基地的新课堂,寻求“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实战性”的全新教学形式;制定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了“三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2.7教学管理与评价
为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本专业各教学环节以临床岗位的职能要求为标准,按应用型高职人才规格确定相应的知识、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将其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相合,课岗融通”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现代教学手段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整合,使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改革教学评价方法,保证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2.8信息化教学与管理
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为科技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环境。科技管理信息化是未来科技管理的发展方向,是信息时代科技管理手段的一种变革,对实现科技管理创新,促进科技管理决策科学化,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9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中,采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进行,结合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学风、教风建设,通过开展励志教育、道德早餐等方法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意文明修身,培养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医学生,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具有仁爱之心、勇于实践、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成为一名传播爱与健康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1]杨珍.高职药学教育教学实施中的思考[J].旅游纵览,2011,(5):85-86.
[2]张丽丽,徐晓东,杨怡等.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模块教学法[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314-315.
[3]王家骥,刘义海.深化医学教学改革为社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2(176):93-95.
[4]张宝昌,刘海峰.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