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2009—2011年“两劳”人员HIV和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大连市2009—2011年“两劳”人员HIV和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崔丽平

崔丽平(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大连116031)

【摘要】目的了解大连市公安司法机构中羁押“两劳”人员的艾滋病病毒(HIV)、梅毒感染情况,为制定该人群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期对2009—2011年进入大连市劳动教养院、戒毒所、看守所和劳教所的“两劳”人员采用统一调查问卷进行调查,EXCEL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抗体、梅毒抗体。结果2009—2011年共调查检测羁押”两劳”人员2252人,HIV抗体阳性者9例,检出率为4.00‰;梅毒抗体阳性者52例,检出率为2.31%。结论大连市监管场所中“两劳”人员HIV感染率及梅毒感染率较高,加大对其HIV及梅毒监测力度,切实加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关键词】“两劳”人员HIV梅毒感染情况

为了解大连市公安司法机构中羁押“两劳”人员的艾滋病病毒(HIV)、梅毒感染情况,为制定该人群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甘井子区疾控中心在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支持下,2009—2011年开展了对大连市劳动教养院、戒毒所、看守所和劳教所羁押的“两劳”人员的HIV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及相关行为危险因素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9—2011年大连市劳动教养院、戒毒所、看守所和劳教所羁押的全部“两劳”人员,共计2252人。其中2009年为559人,2010年为926人,2011年为767人。

1.2调查方法:对所有“两劳”人员按照统一调查问卷进行编号,采用面对面询问式调查,同时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5mL,按常规方法分离血清后进行HIV抗体和梅毒抗体的实验室检测。采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诊断试剂盒(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测,采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诊断试剂(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初筛检测,初筛阳性者均送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试验室进一步应用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认。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统计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共检测2009—2011年新入所羁押“两劳”人员2252人,其中男性2091人,女性161人,男女比为12.99:1。年龄在18—64岁之间,以青壮年为主,20—49岁占89.83%。高危行为:有注射吸毒史272人,占总人数的12.08%;有异性性乱史439人,占总人数的19.49%;有同性性乱史11人,占总人数的0.49%;1998年之前有有偿供血史19人,占总人数的0.84%。

2.2HIV抗体检测结果2252名“两劳”人员中共检出HIV抗体阳性者9例,检出率为4.00‰。均为男性,年龄为18—33岁。9名HIV阳性者中6名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其余3名有性乱史。

2.3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共检出梅毒抗体阳性者52例,检出率为2.31%。其中男性24人,女性28人,年龄为22—49岁。其中41人承认有过性乱史,4人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

3讨论

此次调查显示,大连市监管场所“两劳”人员HIV感染率和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说明“两劳”人员是HIV及性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也应该是重点监测人群和行为干预人群。调查显示,检出的HIV感染者及梅毒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为经性传播或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传播;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多数“两劳”人员文化水平偏低,艾滋病性病等相关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容易成为艾滋病性病传播的隐患[1]。

因此,监管场所应加强管理,监管工作人员应具备开展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的能力[2],同时监管场所应与疾控部门加强合作,做好疫情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这类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以避免监管场所内HIV、梅毒等疾病的传播[3]。同时对”两劳”人员中已发现的HIV感染者应规范管理,加强隔离治疗,以有效控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避免艾滋病从特殊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4]。

参考文献

[1]张淑华,赵亚许,程元霞.公安监管场所艾滋病防治对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41):356-358.

[2]冷冰,张林,张海燕,等.周口市4021名被监管人员HI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2(5):498-499.

[3]黄颖,唐柳志,李慧玲.衡阳市”两劳”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4(3):278-280.

[4]吴尊友.行为干预是目前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J].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2000,6(4):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