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燕佳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415000
摘要:目的:研究术中限制性输血以及开放性输血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接诊的术中输血病患200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甲组和乙组各1000例。甲组实行术中限制性输血,乙组实行术中开放性输血。综合分析两组的输血情况,比较人均输血量以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甲组的人均输血量为(2.2±0.3)U,明显比乙组的(3.4±0.7)U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输血率为4.0%、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明显比乙组的7.1%、12.68%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麻醉时间、术后拆线时间与乙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于术中采取限制性输血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输血率,预防输血不良反应。
关键词:开放性输血;效果;限制性输血;不良反应
在临床诊疗工作当中,输血属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病患来说,若其出血量>400ml,一般需要接受输血治疗[1]。但有报道称,输血能提高患者发生传染病的风险,加之医疗血液短缺,所以,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临床用血进行有效的干预。对此,笔者将重点分析术中限制性输血和开放性输血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接诊的术中输血病患20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之进行分组:甲组、乙组各1000例。甲组男性患者530例,女性患者470例;年龄在16-72岁的范围之内,平均(36.7±5.2)岁;体重在37-78kg的范围之内,平均(56.9±8.3)kg。乙组男性患者520例,女性患者480例;年龄在17-75岁的范围之内,平均(36.9±5.4)岁;体重在38-79kg的范围之内,平均(57.1±8.6)kg。比较两组的体重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甲组术中输血时采取限制性输血原则,乙组采取开放性输血原则,详细如下:限制性输血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若血红蛋白水平≥100g/L,不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若血红蛋白水平<70g/L,予以输注悬浮红细胞补充治疗;若血红蛋白水平在70-100g/L的范围之内,需参考限制性输血评估体系,对其得分进行准确的计算,然后再计算出患者的输血量。选择便携式血气分析仪对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进行监测,可自动读取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数值,并在输血后予以复查。开放性输血时,若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100g/L,立即予以输注悬浮红细胞治疗。
1.3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的输血和手术情况,并对各组的如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输血率,麻醉时间,人均输血量,术后拆线时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输血情况评价
甲组的输血率为4.0%,明显比乙组的7.1%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中有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占总比例的2.5%;乙组中有9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占总比例的12.68%。和乙组作比较,甲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
3讨论
临床上,输血属于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替代性治疗方案,可通过补充血液中有效成分和血容量的方式,起到提高携氧能力、改善血液循环功能、增强凝血功能、提高血浆蛋白水平与促进患者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2]。现阶段,临床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之时,需要严格遵循如下几方面的原则,即:血液安全,输血方式恰当,输血量适宜,血型相符,输血速度合理[3]。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传染病、输血后紫癜、过敏反应、输血性血色病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则均是患者在输血过程中以及输血后比较常见的几种不良反应。其中,过敏反应包含呼吸困难、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胸闷、低血压休克与关节痛等。输血后紫癜多发生于输血后的1w左右。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指的是输血期间亦或者是输血后短期内出现的高热以及寒战症状。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心律不齐、皮肤色素沉着、肝功能损害以及糖尿病等为主症[4]。此外,在大量输血之后,患者也比较容易发生血管微血栓、肺水肿、细菌污染反应、出血、低温反应、溶血反应、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枸缘酸钠中毒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临床对血制品进行应用的规范性显著升高,包含血源检查与筛查,全面落实病菌灭杀以及保存工作。此外,临床也开始对限制性输血方法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研究发现,通过采取限制性输血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输血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确保临床用血合理且安全。在相关研究[5]中,对1641例术中输血病患实行限制性输血,对另外1638例病患实行开放性输血,结果显示,限制性输血组的输血率为4.1%(67/1641)、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67)、人均输血量为(2.3±0.4)U,比开放性输血组的7.0%(115/1638)、9.6%(11/115)、(3.2±0.6)U低。表明,在术中应用限制性输血措施,不仅有助于降低输血率,同时还能起到减少人均输血量以及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此研究中,甲组的输血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人均输血量均明显比乙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麻醉时间、术后拆线时间与乙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总之,和开放性输血法相比,限制性输血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更高,建议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炜,孙建良,赵凤庆等.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上海医学,2012,35(4):284-286.
[2]田蜜,李永军,杨娇娇等.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5):441-443.
[3]韩洪祯.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对比[J].东南国防医药,2016,18(1):54-55,72.
[4]魏晓玲,王雷,杨波等.骨科围手术期限制性输血和开放性输血的临床疗效对比[J].四川医学,2015,(9):1290-1292.
[5]刘洋.术中限制性输血与术中开放性输血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6):3076-3077.